西南地区山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2-10-29 04:57:52

西南地区山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富国先富民,富民先富教育。可见,教育牵涉到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兴衰,制约着经济的发达与落后。虽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部分私立学校的兴办,每年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相对的带动了全国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在西南地区的边远城市如贵州、云南、等地区的教育发展仍然很缓慢,特别是农村的山区教育发展更是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的方面来说有两条重要原因: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二是人文因素。

1 自然条件

在自然方面主要是西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位于祖国的西南边疆地带。这些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修建铁路和公路都不便利,虽然有全国主要铁路通往西南地区,但是远远不能满足该地区人流量的需求,特别是公路的不足更是阻碍了西南地区和中东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这种长期交往的不足也严重导致了西南地区的教育远远落后于中东地区的教育,相应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滞后于其它地区。总之,西南地区所处的奇特位置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2 人文因素

人以生存为本能,而教育是为人类生存而存在的,自人类产生时期就贯穿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人类自身的生产一方面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以精神文明为条件,精神文明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面。教育方面的人为原因在西南山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教师数量的不足和教学质量的不高是西南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

西南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的中小学普遍存在一位教师肩负几个班的教学工作量。教师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当地的地方财政教育经费困难,不能很好的保证每一位教师的待遇;其二是财政教育经费困难而造成教师缺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导致了无人愿意任教的结局。

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性别的不合理、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教师地域分布和流动的不合理、双语教师不足等不合理现象。在西南中小学中,女性教师占大部分,而男性教师显得极为紧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最终导致西南山村的教师“女多男少,老多青少”的普遍现象。

2.3 教师分布、流动不合理,缺少双语教师

优秀教师大多分布在城镇和经济发展比较优越的区域任教,以至于这些地方的教师严重饱和、超编。而真正需要教师的西南山村边远学校,则教师严重不足,而出现了大量的代课教师。部分西南少数民族聚集的特殊学校,需要双语教师来任教,但现实的中小学很难找到真正的双语教师。

2.4 西南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由于财政资金问题,部分学校以较低的待遇聘请代课教师上课任教。这些代课教师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任教;另一方面,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以专科或幼师为主。长期以这种低学历、低能力的教师教学,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 关于解决西南师资问题的对策

教育部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优先发展。国家针对西南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提出了三点相关策略: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教师编制问题的解决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

3.1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量支持

鉴于资金短缺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实施免费教材,并投入50亿资金用于教育发展的建设。目前中央财政和当地政府已对该地区的教育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扶持,主要是物资方面和硬件方面的改善。表现为学校校舍的修建与维护、校园环境的美化、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贫困学生免交学费等。

3.2 解决教师的编制

在解决教师编制问题上,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鼓励并动员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西南山村任教,且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优越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存在着动员难、分配难、跳槽多的现象。

3.3 加强教师队伍体系的培训

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对教师队伍力量的培训。每年可以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专职专业的专项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其专职特长。所以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能把高学历与高质量的教学混为一谈。教师的培训应该注重培训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这也是培训教师的本旨所在,更是教师培训的应有之义,培训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教育行业中争当楷模。

4 对西南地区教育发展的反思与建议

4.1 发展地方型教育

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民族不但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吸取其他民族发展中的经验,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教育道路。这条教育发展之路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结合自己的发展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人的特性就在于他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正由于此,教育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机械的操作体系,而应丰富多样。西南地区学校教育改革也应从现有的生存状态出发,建立多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共存的共生教育体系。

通过大量调查,在西南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基础教育多类型是客观存在的,也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揭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造型。如改造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机械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之向开放性、灵活性、目的性等有利的方面发展。(2)保护型。由于西南地区处于祖国的边缘地带,这里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要保护其自身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传统文化,如云南丽江纳西文化等也是世上少有的。(3)恢复型。就是恢复一些特色的教育制度,西南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多类型的基础教育,但也失去了部分民族特色。只要是有利于教育文化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都要使其恢复,特别是一些特色民族文化,如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等也要逐渐恢复。所以说,只要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有利的,我们都应该丰富它、保护它、恢复和发展它。

4.2 立足基层,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

这种互动与合作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源的合作模式,就是在其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社区开放自身的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作为社区的活动的基地,与其同时社区内的闲置田地和文化馆也可以作为学校课外实验基地、德育教育场所。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双方互动交流等方式,不但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还可提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样的合作模式才真更好地达到精神文明和物质资源的互动与共享。

4.3 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

未来的教育发展是通过网络向数字化演变的,实现人机对等的教育。所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西南地区网络教育资源较为贫乏。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是义不容辞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等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独特条件。当地政府或教育部要鼓励并支持学校或教师开发适合当地的地方教育资源特色和校本教育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开发要加以推广和应用,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不要过多地重复制作防止过度开发造成浪费或污染。

上一篇:本科毕业设计及论文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高中英语错题管理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