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交互白板培训活动设计

时间:2022-10-29 02:46:58

【前言】基于活动理论的交互白板培训活动设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0 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如今,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不断更新,从而也给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教育部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题。交互式电子白板...

基于活动理论的交互白板培训活动设计

摘 要: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交互白板培训来分析教师培训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探讨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在对教师培训系统进行各要素分析的同时,提出其所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关改进策略。该系统根据教师以及职前教师的特点,在明确培训目的、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活动理论;活动系统;交互白板;教师培训;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18-0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105)

作者简介:张家华(1979-),男,湖北南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学习与智能教学系统;徐君(1986-),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育。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如今,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不断更新,从而也给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教育部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题。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工具,正在深入教师们的教学生涯中,而且许多教师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职前教师而言,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能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因此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而成人教育具有急切需要知识、教育对象经验丰富、学习定向、动机明确等特点。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师本身的特质,在活动理论框架下建设具有Web2.0特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1 活动理论

当主体或者活动的动机被重新概念化,学习将有可能得到扩张,而这种扩张具有比以前的活动模式范围更广泛的可能。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已经被一些研究者的工作所证实。一些学者将活动理论作为一种检测人机交互的手段(Verenkina & Gould,1997;McMichael,1999)。Demiraslan和Usleul (2008)用活动理论检查Turkish学校的技术整合效果,Murphy和Rodriguez-Manzanares (2008)提出活动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矛盾检验一样有效。

Elizabeth Murphy(2008年)指出活动理论以及它的矛盾原则等能够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当教师将一种新的技术工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时,活动理论能够为教师实践提供深层次的观点,并为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实施提供指导。Dirk Morrison(2003年)通过对IAP的过程进行分析、给出真实的任务、构建计算机支持下的合作学习环境、设计活动系统来实现网络学习环境的整体考虑和更深层次的反思。

活动系统是活动理论的核心系统单元。活动系统中的各个成分要素都来源于其它活动系统。也就是一个活动系统生产实践之后产生的结果变成了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活动系统的要素,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动力的组成系统和循环系统。在进行这些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环境以及活动的整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活动即思想,体现了人类在环境中活动的目的与想法。因此,必须对“活动”的基本形态进行研究。虽然“活动”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不是直接的制约作用,而是以“活动”的内部因素(目标、动机之类)作为媒介。

2 培训活动设计

由于活动必须在环境中进行,因此友好环境的创设对于学习活动的发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理论是一种对于分析人类学习、工作和实践很有用的框架工具。活动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在相关环境背景下的人类行为活动的互动与人类头脑的意识。从培训目的出发、以活动为导向的思想对于设计教育技术培训平台是很有意义的。

2.1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新技术的适应和有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根据活动理论的观点,以目标为导向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系统将学习目标呈现给所有学员,让学员了解培训目标和培训目的,并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学习、交流。对于大多数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而言,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并且从来都没有使用或者学习过这种教学工具。因此,培训必须从认识该事物开始,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结合实际熟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按照学习结果分类,这种学习结果属于智慧技能型,而且已经达到智慧技能的最高水平。就像金字塔一样,要想到达最高点,必须从最底层开始。因此,只有从辨别(要求知觉性能)、概念(要求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与原理(要求以概念为先决条件)开始,最后才能达到问题解决(要求以规则为先决条件)。

中小学教师和职前教师对于最基础的辨别和概念层应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接受电子白板理论部分内容的培训时能较快地接受,并在理论学习后,进行实践操作,然后与其他学员一起对一些优秀案例进行观赏、学习和分析,总结优秀案例的潜在知识并进行归纳总结,挖掘隐性知识,从而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活动系统

电子白板培训的主体是学员(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等被培训人员),主体的动机是学习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方法,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而整个系统存在的矛盾主要有:第一,学员怎样通过该系统进行关于电子白板的使用与应用的学习。一般的培训平台都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嵌入到其中,而非根据学员自身的需求和特点以及网络培训的特点进行设计;第二,活动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矛盾,例如消耗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即当学员投入到网络培训系统中进行学习时,学员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学习结果之间是往往不一致;第三,活动系统中各要素产生时发生存在矛盾。例如,当某一个学员与另外一个学员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后,学员在此共同体中的活动时就受到制约,而学员如不能受其制约就会与该学习共同体产生矛盾。

在活动系统中,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实施者,一般是个体或小组。在该培训系统中,主体是指学员(被培训的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培训者和管理员,而主体间的关系包括培训者与学员的关系、培训者与学员团体的关系、培训者个体之间的关系、学员小组之间的关系等;客体是活动的对象和载体,在该培训系统中客体是教育技术培训系统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主体的目的就是将客体或者客体所表示的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共同体是指由培训者、学员共同组成的小组、团体,不同的共同体之间既相互共享又有所区别。

(1)工具。

工具是指硬件、软件、精神产品等。活动系统成分之间的交流并不直接作用于其它成分,而是通过中介工具、符号进行交流,而且这些中介工具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客体的交流和通信。在网络培训系统中主要是指计算机、鼠标、键盘、音响设备、网络、计算机软件、培训者对学员的思想启发等。

(2)分工。

分工是指在活动系统中各个要素都有不同的用处,主体不能代替客体或者另外一种要素存在,各要素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在培训系统中,学员扮演学员的角色、培训者扮演培训者的角色、管理员扮演管理员的角色。在整个活动系统中,活动的主体有培训者、被培训者等,而这些主体有分工的不同,但可以通过某种行为进行角色转换。例如,设立学员自己的个人空间,当学员在个人空间上传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并被其他学员共享时,该学员的角色就发生了转换,分工也改变了。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迁移、吸收以及隐性知识的传递。而在学员圈子中,学员通过不同的分工转化为不同的角色。所谓的学员圈子主要是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某个虚拟团体。在这个虚拟团体中学员可以学习与该圈子主题相关的内容,也可以上传与该圈子主题相关的资料(需经管理员审核)。加入圈子后,每位学员扮演一个角色,在角色活动中学习,加入多个圈子则扮演多个角色。

(3)规则。规则即在活动系统内相互作用的隐性或显性的标准和习俗。在本系统中进行学习、交流、资源浏览时需要注意或者遵循本系统的法则。例如,在上传资料时必须上传管理规定的文件格式,资料上传后等到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方可显示。或者在培训系统中制定相关注册规则、发帖规则、学习规则、分享规则等。在活动系统中,规则是活动得以稳定、有序进行的前提,良好的规则体系为学员提供了在环境中扮演各种角色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学习的保障。

存在于活动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且也进行着相互转化。学员遵守相应的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充分挖掘环境中的资源,从而使学习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3 活动子系统

活动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交换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因此在电子白板网络培训系统中也应该包含这4个子系统。活动设计过程中对生产子系统的分析需要确定学员使用工具、中介的方法和手段,即学员的投入。交换子系统是在主体、共同体的相互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即在一定的规则下主体与共同体之间进行互动、交换,包括角色的转变、共同体的建立等。分配子系统则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合作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分工,每位学员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消费子系统是指主体与共同体在对客体进行结果转化的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了学员的时间,“消费”了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媒体、语言符号等中介工具。

2.4 活动环境

活动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才能顺利开展,而且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活动结果的重要因素。网络培训环境的设置影响了培训的氛围以及学员的学习热情,因此友好环境的创设能够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发生。活动所处的环境分为共同体内的环境(内部环境)和共同体外的环境(外部环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网络培训系统为学员创设了虚拟的学习环境,“个人空间”、“学员圈子”等为学员营造了不同的学习、交流环境。让学员具有归属感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吸引学员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有利于学员对培训内容的学习、理解与意义建构。

3 结束语

结合电子白板培训项目,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参考活动理论的基本框架来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环境的创设。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员自主操作的网页PPT为主要学习方式,学员可以根据自身进度安排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设计要求学员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体现了活动理论主体与客体交互的思想。其次,教师还精心挑选了若干优秀视频案例,供学员在学习之余观摩学习,以巩固培训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利用Web 2.0的网络扩展功能,设立若干“学员圈子”,创设一个易于交流和讨论的社区环境,为学员的在线交流提供一个空间。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或者关注点加入到相应的圈子中,并与圈子中的其他学员交流讨论或资源共享,从而增强主体间的交互。

通过组织部分学习者对本平台进行试用,结果表明,这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助于学习者较快地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本文认为,参照活动理论的基本框架,应从活动系统的各个成分要素、活动子系统出发,将学员作为整个培训系统的核心成分,从学员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活动理论对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和学习环境创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VERENKINA I, GOULD E.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interface design\[A\]. in what works and why: reflections on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C\]. Proceedings ASCILITE Perth, 1997.

\[2\] MCMICHAEL H.An activity based perspective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99.

\[3\] DEMIRASLAN Y, USLUEL Y.ICT integration in Turkish schools: using activity theory to study issues and contradiction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4).

\[4\] LAN ROBERTSON.Sustainable e-learning, activity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roceedings ascilite Melbourne, 2008.

\[5\] ELIZABETH MURPHY,MARIA A.Rodriguez-manzanares.using activity theory and its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s to guide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4).

\[6\] GREGORY BOURGUIN, ALAIN DERYCKE.A reflective CSCL environment with foundations based on the activity theory\[J\].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0(9).

\[7\] DAVID H JONASSEN,LUCIA ROHRER.MURPHY.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TR&D,1999(1).

\[8\] 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

\[9\] 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

\[10\] P BARTHELMESS, K M ANDERSON.A View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J\].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2002(11).

The Activity Design of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Training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y theory,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 board training to analyze the elements of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and design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When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we put forward deficiency and provide releva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based on the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plans, the system is advantageous for students to activate their learning.

Key Words: Activity Theory; Activity System;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Teacher Training; Activity Design

上一篇:基于极限编程方法的教育软件项目开发 下一篇:Windows下基于snort的入侵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