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机械:看不懂的应收款和现金流

时间:2022-10-29 12:56:10

泰山机械:看不懂的应收款和现金流

几乎与所有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一样,泰山机械招股书中披露的业绩,在2009年之前几年可以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

高成长企业理想的现金流状况,是依靠良好的经营实现较高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同时,由于较快的扩张速度产生较大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筹资活动现金则相对平衡。

但泰山机械这家民营公司的风险却不容忽视。这不仅仅是指2009上半年的业绩滑坡,公司的应收款在2008年以及2009上半年出现了过度的增长,资产周转效率出现明显下滑,这对资金周转周期较长的机械制造业公司尤为危险,与突增应收款相对应的销售收入究竟有多少含金量,也是值得担心的问题。

尽管公司的账面资金基本保持稳定,但实际上公司的现金状况急剧恶化,在2007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入6218万元,到2008年则大幅下降到3527万元,显然,这与收入中大量来自赊销有关,而到2009上半年,经营活动则产生3053万元的净流出。

而泰山机械在2009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状况恶化后,只是通过大量减少筹资活动现金流出而实现账面资金的虚假繁荣。遗憾的是,招股书并未解释“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下 -2140万元的现金流入是如何产生。这个问题诸多资深注册会计师也表示难以理解,有种可能的情况是,公司股东或其他关联方为了“繁荣”公司的现金状况,避免市场发现公司的现金流危机,而临时向公司转入这笔资金。

应收款异常增长

作为经营性应收项目,在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变动与营业收入变动幅度有较大关联性,两者变动幅度基本保持一致。

2008年,泰山机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55%,而与此同时,到2008年底,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却较年初增长了1.83倍,即几乎快达到年初的3倍,由3402万元激增至9632万元。

2009年这一现状没有改变,去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3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了53.4%。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应收账款再次猛增,由去年初的9632万元增加到13739万元,增幅高达42.6%。这与营业收入的同比下滑形成极其鲜明的反差。

通常情况下,只有出现两种情况,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会大幅超过营业收入。第一种可能性是,公司预见性地大幅放宽了对客户的信用政策,以避免销售的下滑;第二种可能就是人们不愿看到的,营业收入中存在以应收账款挂账形式存在的虚报行为。

若为第一种情形,在2008年全球经济尚未出现明显向下预期的情形下,公司大幅放宽客户信用政策,这显然不太具有说服力。况且,一家成熟的公司从来不是依靠放宽信用政策来获得业务增长。即便我们默认这一假设成立,那么,放宽的信用政策极有可能导致大量的坏账在未来几个会计期间内产生。

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应收账款挂账来虚报收入,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列出了2008年应收款余额中数额最大的前五名客户,且解释称公司在2008年12月完成了单月7729万元的销售,但在没有其他支撑的情况下,这并不能消除我们的疑虑。况且,2009上半年,应收账款余额再次激增。

现金流不合逻辑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资金链即为血脉,对于成长期的企业更是如此,一旦经营现金流入和融资跟不上迅速膨胀的投资需求,轻则无法拓展市场,重则导致生产运营中断,甚至让企业走向灭亡。

实际上,我们若只看账面资金,公司在2009年中期尚余8971万元,较2008年末只减少了13.3%,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但若分析期间的动态现金流结构,我们会发现,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5%,即便剔除公司所称的当年12月份实现7729万元这一因素,营业收入的同比增幅也要超过34%。而与此同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却同比减少了42.3%,由2007年的6117万元降至3527万元。

这表明,公司经营的现金获取能力有明显下滑,而到2009上半年,这一局面变得更为严峻,由于销售收款的萎缩,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由正转负,即经营活动产生了3053万元的现金净流出。

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保持上市前账面资金的稳定性,维持资金链平衡,公司必须有所行动。首先,可能将缩减投资,2009上半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为711万元,仅为2008全年数额的27%;其次,通过筹资活动补充现金,尽管没有大幅增加银行贷款余额,但我们注意到,公司在现金流量表“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下出现 -2140万元的现金流入,对此,公司却没有进行任何解释和说明。

“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主要反映公司筹资活动产生各种其他费用,如咨询、公证、印刷费等,另外,还包括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金所支付的现金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一项下不可能出现负值。

既然作为现金流入,为何不纳入“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或其他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项下进行反映?

这一异常举动不得不令人生疑,《投资者报》采访诸多资深注册会计师得知,可能的情况是,公司股东或其他关联方为了“繁荣”公司的现金状况,避免市场发现公司的现金流危机,而临时向公司转入这笔资金。

上一篇:祁连山:重组成就甘青霸主 下一篇:电煤荒促电企长租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