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地区造林技术

时间:2022-10-28 10:39:36

江淮分水岭地区造林技术

摘要:阐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特点,总结了该地区的造林技术

关键词:造林;江淮分水岭;特征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30-02

1、地区简介及特点

1.1 区域简介 江淮分水岭又称江淮丘陵,为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地处安徽省中部,面积约2万km2,海拔在100-300m,包括霍邱、寿县、肥东、肥西、六安(金安区)、长丰、定远、凤阳、滁州、天长、全椒、来安、巢湖等市县,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该地区易旱、缺水及土壤不肥沃,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不容乐观。但分水岭地区水源洁净,降雨是从这里往长江或淮河“分流”,南麓流往长江,北麓汇入淮河。岭上没有大工业,无污染。尤其是人均坡地多,6°以上的坡地人均近667m2,是建立无公害基地、发展林业、种草养畜都是绝佳境地。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皖中腹地,省城合肥周围,区域地位极其重要。

1.2 自然资源 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年均降水量900-1000mm,雨量相对充沛;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与年际变化很大;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少,仅在部分地区作为人畜饮水之源。区内地形顺大别山东麓延伸,西高东低,丘陵起伏,岗冲交错,地形破碎,沿分水岭岭脊一线及两侧,尽管降水总量偏丰,却难以大量蓄用,停滞难,流失多。土壤以水稻土、黄褐土、黄棕壤土为主,通气、透气性差,下渗难,易龟裂。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造成该区农作物易旱易渍,旱灾影响尤为突出。

1.3 气候概况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的过渡区,东部是该地区的基本气候类型,中、西部是在该基本气候类型基础上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局地气候,中部气候是干燥型稳定,西部是湿润型稳定。该地区农业气候基本特点是温光适宜、雨热同季、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等气候灾害频繁。

1.4 水分特点 总体上,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缺乏,其地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区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850~1000mm,其中定远中西部、凤阳西南部、长丰东部、肥东北.部一带是雨量最少的区域,年降水量不足900mm。区外降水量不足,土壤水分蓄积量少,地下水资源贫乏且难以利用,地下水埋深一般为2~8m,局部在10m以上,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d,明光一带单井涌水量不足10m/d。

2、造林技术

2.1 树种选择

2.1.1 适合树种。用材林中适于成片造林的:有松类(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有栎类(小叶栎、栓皮栎、麻栎),还有意杨、刺槐、枫香等,适于零星栽植和四旁绿化的树种有椿、杨、槐、泡桐、朴树、榉树、柏类等。经果林树种:有板栗、柿、桃、石榴、杜仲、桑、青檀等。农田林网:有池杉、水杉、杨树、紫穗槐等。

2.1.2 表现较好值得推广的树种。四川桤木:落叶乔木,速生树种,1985年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四川省三台县引进,在黟县、郎溪、青阳、南陵、芜湖、舒城、庐江、六安等地成片或零星栽植均生长良好,年高生长达1m以上,并适合高山、农田、水边栽植,可作用材林,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农田林网林。火炬松:是我国成功引进的一种国外松,也是安徽省20世纪80年代起大力推广的树种之一,优于黑松和马尾松,是安徽省目前工业原料林、防护林、薪炭林所采用的主要树种。该区对黑松、马尾松低产林和小老树改造,主要也使用火炬松。乌桕: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栽培史,但在该区却不多见,如果看到则生长均属良好。乌桕能在红壤、黄壤、黄褐土、棕壤、水稻土上生长,也能在水边、高山生长,适应性特强,适合作农田林网、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其树叶秋季变红,冬季满树白果而不落,也是很好的观赏树种。淡竹:淡竹适合低山、丘陵、平原、河滩栽植,耐干旱瘠薄,耐盐碱,耐低温(一18cC),是南竹北移的理想竹种,适于庭园绿化和四旁栽植,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杨树:杨树是该区主要树种之一,常见的品系有皖林1号,中驻2、6、8、9号,中汉22、欧美杨107及南抗系列等,但表现最好的算是中涡1号。中涡1号是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涡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适合安徽省种植的优良品种,也是该区内生长最好的杨树,近年在六安、肥西、肥东、长丰引种很多,表现良好。经果林中值得发展的有板栗(蜜峰球、处署红、大红袍),石榴(玛瑙子、泰山红、软籽系列),桃(新川中岛、油桃、艳光、双红)等。

2.2 优化栽培模式 树种确定之后,树种的组合搭配,营造类型,至关重要,目前认为较好的栽培模式有3种:

2.2.1 林粮间作。又叫农林复合经营,造林时,加大树木株行距,其间种植农作物,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总收入,以林护农,以农促林。

2.2.2 扩大针阔混交林。推荐的几个主要树种除火炬松外均为阔叶树。尽量保护现有天然林,加大阔叶树营造力度是该区林业生产中必须注意的2个技术问题。

2.2.3 密植矮化。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密植可以提早郁闭,起到保水、保土作用;密植可在早期间伐,获得部分薪材和小径材。该区许多工业原料林已采用此法,效果很好。果树矮化是早有的传统经营方式,近几年来由于果树发展速度加快,偏重优良品种而忽略了矮化栽培。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势平缓,坡度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方便,靠近城市,有条件对一些果树(桃、李、柿)采取矮化经营,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同时矮化后,树冠缩小,减少蒸发,这对缺水地区而言也是一种技术措施。

2.3 建立健全生态防护林体系 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的山场以及河流源头,水库周围,必须营造大片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选用树种要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生长快,营造密度要大,采用块状或鱼鳞坑状整地。分水岭地区现有荒山基本绿化,只有局部地方才能实施人工造林,所以重点还是实行封山育林,还有一点就是对现有用材林特别是低产林进行改造,补植加密,增加阔叶树比例,使之成为生态防护林或用材生态兼用林。

2.4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该区地形复杂,建网要因地制宜,在平坦地区,力求整齐,但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区,则应随形就势,顺其自然,做到有路有沟就有树,形成不规则的林网。要保障农业丰产、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农田林网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必须提高建网率,要消灭县、乡交界处的空白点。同时,建立农田林网,必须跟农业综合规划、水利建设等结合进行。

2.5 抓好绿色长廊工程 绿色长廊是安徽省生态防护林体系重点工程之一,其内容是以铁路、公路、河渠为主线,建设线路本身的护路护岸林带以及路线两侧1km范围内的绿化。该区农业林业生产虽然滞后,但交通发达,区内有铁路3条,总长316km,国道4条,总长408km,省道和高等级公路13条,总长570km,地方公路151条,总长2271km,另有淠史杭干渠126km。

2.6 重视城镇村庄绿化 城镇村庄的零星植树在该区林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城镇村庄绿化是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组成部分。该区8个县(市)有村庄7万多个,绿化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庭园林业,也是美化环境、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2.7 发展经济果木林 根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特点,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改对抗性为适应性,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而经济林生产与粮食相比,不论是对水的要求还是对土壤条件的选择,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大力营造经果林是调整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地区城镇密集,劳动力多,交通方便,有很多传统果树品种和生产经验,地形平缓,坡度坡向变化小,都有利于经果林对光的需求,为发展经果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展经果林不但能使农民尽快致富,也调动了农民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另外,对改良土壤,加快退耕还林也起到促进作用。

上一篇:浅谈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下一篇:布奇全自动定氮仪测氮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