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更新职教理念全力促进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28 09:31:56

锐意更新职教理念全力促进教学改革

【摘 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作者在赴德国培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的中职教育,通过四年的本土化实践,改革成果成效显著,并进一步反思职教改革,促进职教发展。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工作过程;本土化

2011年9月5日至11月5日,我参加了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出国进修班赴德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回顾四年来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成果如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

(一)宣传推广阶段

回到学校,我对全校教职工举办了德国学习讲座,介绍德国的职教体系、教学方法、学习心得等。教职工们很有感触,思维得以打开。

内化是个艰难的过程,没有现成本土经验借鉴,仅凭粗放的框架式脉络很难搭建起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为了更加扎实地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对全校教师举行了行动导向培训、工作过程讲座、专业调研讲座,让教师们从更细的环节,更贴近的区域进行教学思考。实践阶段我对中层干部开展课程改革培训,深化过程中为学校课改小组成员做专题培训。

(二)顶层设计阶段

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为推进教学改革,我们引入系统论作为教学改革推进工作的理论基础。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的。教学改革不能局限于某一层面,或者只针对某个方面,要全覆盖、多环节、不偏废。

为促进教学改革,专业科进行了深入的专业调研,确定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根据在教育部和GIZ的学习收获,借鉴成都航空职业学院经验,为学校编写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暨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档样板。专业科组织教师编写了新型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施养专业、机运专业构建了“4+4”课程体系,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了“3+1”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了顶层指导。为配合改革,教务科出台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构建《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为提高教师素养的成长,结合学校的发展指导思想,设计了“一个核心、两翼延伸,四项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制度规划和教师成长两类顶层设计相互促进,为教学改革铺开了一条宽阔大道。

(三)局部尝试阶段

2012年初,鼓励各专业科每门专业课程尽量做出4份教学情境,主推六步法。2012年下半年,教学改革打破坚冰,全校教师进入主动探索阶段,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六步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在多门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2013年上半年,多门课程开展了深层实践,如《金属工艺学》改为《机械加工一体化》课程,以理实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相结合,整体贯穿六步法,一个月时间只上这门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实践,传统的嚼了喂,变成引导式、探究式的共同学习,学生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互动频繁。当然教学改革中也呈现了新问题:师资配备、薪酬比例、设备配置等。

(四)切实实践阶段

1.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学校在机械12级针对《内燃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修理》《液压与液力》《工程机械驾驶》四门课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每门课一个月,全体在车间、工场转盘式轮流学习。教学改革已深入内核,学生也不再局限在教室听讲,而是以递进的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逐步熟悉课程,逐步熟练技能。2014~2015年,学校扩大改革范围,把《工程测量》《电工》《工程材料》《计算机基础》《语文》《数学》等课程纳入教学改革范畴,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改革环境。

2. 精品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7门,成果申报部级精品课程7门、新增校级精品课程10门,新编写、出版14本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贴近岗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精心设计、规范建设。新建第二实训楼,购置了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学校积极拓展了中铁二十三局、水电七局等10个校外紧密型实习基地。

4. 师资建设队伍素质精良。四年来,培育28名新教师,评选出10名“教学新秀”、6名“教学能手”、2名“教学名师”,组织教师出国出境培训53人次,部级、省市级培训104人次,聘请了9人次专家讲座,校级培训630人次。派遣教师172人次到中铁二局新运公司、成都地铁现场实践。2015年,2名教师获得成都市说课一等奖,3名教师获得成都市微课大赛三等奖。

5. 教学生产服务密切校企。学校发挥成都铁程测绘有限公司的实力,承包兰新线40公路的CPⅢ测量、大西线轨道精调、西成线85公里轨道贯通等工程任务。学校承担了中铁二局、六局、八局和中国中铁总公司的测量大赛,全方位地展现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6. 校外推广成绩显著。作为四川省教育厅示范校建设验收评委之一,我积极宣传、推广德国学习经验,为四川省第2、3批中职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为到校访问的青海、重庆、林芝、那曲及四川的多所学校相关人员进行教学改革培训,在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交流会上分享德国学习成果,以星星之火,实现燎原态势。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11月,我向机械12级3个教改班发放调查问卷,发出问卷124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统计结果如下:

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调查结果分析表

结论:一体化教学改革整体效果很好,满意度达84.9%。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课堂气氛、学习效率4个方面满意度达70%以上,学生对教师高度认可,满意度达80%以上。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学设备,仅48.7%认为设备好。

通过调查,一体化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欢迎,希望继续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对客观存在的不足予以真实反映,学生更加关注技能、关注知识、关注效果。

三、德国进修的实践反思

四年的教学改革,四年的艰苦探寻,促使我不停反思:

(一)突破与成效

1. 突破课改理念及能力束缚,形成新型职教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经过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理论等专题培训,派出大量教师出国进修,形成新型职教观,为后续的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蹲下身切实办职教,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学生由受体成为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引领者、参与者。

2. 突破教学改革流于表面,深入贯穿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改革从顶层设计、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步步扎实。教学实施从管理者、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到学生,人人有责。教学改革从理念、内容、方法到评价,处处更新。师生角色得以转换,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得到增强。

3. 突破师资队伍建设传统思维,构建系统化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过去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对具体场景,分散而支离。四大工程层层递进,从教师入格、合格、升格到风格形成,阶梯上升,为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划出系统化发展蓝图。内容从理论扩充到实战,视野从校内拓展到国外,场所从课堂延伸到工地,对象从个体扩大到团队,形成较为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

4. 突破校企合作面窄、肤浅等现实,开拓强覆盖挖纵深的合作格局。学校的铁道行业背景原本在工学结合方面很有特色,四年来,在学校“强覆盖挖纵深”的指导下,学生实践由课堂拓展到现场,从模拟转为实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为祖国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5. 突破职教师资被动成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及项目开发能力。职教师资肩负“传道、授业、解(下转13页)(上接11页)惑”的天职,更负有将职教事业与当代生产力紧密相联的使命。教师培养不能脱离行业发展、社会发展,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去,在企业承担具体生产任务,突破职教师资被动成长,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

(二)问题与不足

1. 德国职教经验在中国要根据实际予以借鉴。

2. 学校对合作企业有待继续拓展。

3. 实践场所、实践设备不能满足需要。

4. 课改新课堂的学生管理难度更大。

(三)应对建议

1. 有序推进教学改革,逐级深入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不搞运动,主动权交给教师,学校局部推动示范课程,阶段总结,阶段推广,不断完善,给教师树立信心。

2. 尊重课程差异,尊重教师的理解差异。每个人对新事物有个接受过程,给教师思考、选择的机会,让适合改革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成效。有的基础课程不适合用六步法,就尝试用其他教学法。不拘泥某种教学法,也不否定传统教学。

3. 校企合作应有更细致的机制支持。单凭学校去拓展,总有局限性,国家、社会、企业应为学校开展工学交替提供更大的帮助。

4. 多方配合,不断完善,不让教师单独承载改革之累。教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应尊重教师的劳动,体谅教师的付出,通过开调研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为改革把脉,对师生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这样热情遇到热心,群策群力,改革才能深入进行,保持成果。

总之,德国先进职教经验还要深入学习,本校教学实践仍需逐步探索,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有信心、有毅力、有行动,“教改路长心犹喜,职教花开景更秀”。相信在大家的理解、支持下,教学改革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职业教育会驶上更稳健、更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 新课程研究,2012(9).

[2] 姜大源. 国际化专业标准开发刍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上一篇:研究初中物理实验实践教学 下一篇: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