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环境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8 09:24:24

基于新环境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摘 要:新的信息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随之拓展,教育目标也在不断深化。随着基于新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概念内涵和教育目标的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独立课程教学向分层次教学转变、从纯粹课堂学习向泛在学习转变,以满足新环境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素养;新环境;概念内涵;教育目标;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124-0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承载着提高大学生信息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重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起着重要的推进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和教育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导致了信息素养教育受众环境的变化。新环境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随之拓展,教育目标随之深化,教育模式也应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转变,以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服务。

1 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

1.1 信息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愈发丰富和精彩。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为终端,海量的信息被迅速传递给受众,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更加便捷,信息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新的信息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信息量的急剧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和IBM公司的监测统计,截止到2003年人类所创造的信息总量为5EB(1EB=260Byte,约等于10亿GB),而到2011年,人类创造5EB的信息量仅需2天。根据IDC公司的估算,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2ZB。而IBM公司的预计更加惊人,IBM公司认为到2020年全球需要管理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0ZB,是2005年的300倍[1]。②信息形式的丰富化。互联网大规模兴起之前,信息主要以印刷品的形式呈现,新环境下信息量的增长以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为主。截止到2011年,人类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为200PB(1PB=250Byte,约等于100万GB),而此时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8ZB(1ZB=270Byte,约等于1万亿GB),己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产生的印刷品信息总量。新环境下信息可以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呈现,可以通过网页、QQ、微博、微信等媒介进行传播,形式丰富多样。③信息网络的r空开放性。覆盖面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络和迅速发展的手机、平板等信息终端,使信息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形成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接受信息服务。④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强。新环境下信息的增长以个人信息增长为主,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能够实现实时的交流与沟通。

1.2 高等教育环境

1.2.1 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建构主义、情境学习和分布式认知等全新学习理论的产生,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学生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协作互动而主动建构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活动来实现的,强调知识的意义应在真实的活动中建构;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自然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新的学习理论推动高等教育授课形式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学生自主情境学习转变。

1.2.2 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移动学习、创客空间等教育形式得以实现,并开始逐渐应用于高等教育。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有1.1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2]。在以上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基于网络课程的在线学习、利用移动终端APP的移动学习、注重小组协同工作与合作的协作学习、多种形式综合运用的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青睐。

2 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转变

2.1 信息素养概念内涵的拓展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这一概念的内涵就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从最初对检索技能的要求,到对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的强调,再到对解决问题能力和判断思维的重视,信息素养概念不断调整,适应着新的环境变化。当前,信息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又给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信息的查找、获取、生产和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信息量的激增和类型的多样化也给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要面向信息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阶段,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能力。基于新环境,借鉴和整合数字素养、媒体素养、信息通晓等相关概念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予以补充,笔者对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界定如下:信息素养是一种贯穿于信息活动全过程的综合能力,涵盖利用检索工具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发现和获取的能力,对信息的使用与评价能力,信息的整合、生产与协作、共享的能力。

2.2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深化

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概念内涵的拓展,促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也在不断深化。基于新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理念、模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活动实践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3]。新环境要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再以单纯的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技能为目标,应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信息使用与评价能力、整合与生产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参与式的信息环境,引导学生信息协作与共享意识的形成。

3 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

3.1 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使课程设置有实践部分,学生往往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题目进行实践操作,其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难以完成当前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为适应新变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梳理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的需求及时给予合理的回应。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应向情境式、协作式学习转变。教师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讲授灌输理论知识,而应把学生引入真实的信息活动中去,根据信息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境设置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间进行沟通与合作,促使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对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相互分享学习材料和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3.2 从独立课程教学向分层次教学转变

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是依靠信息检索这一门课程来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关注不够,缺乏相应的指导,这显然不符合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目标的要求。新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相结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为适应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给予学生专业的信息素养指导。课程和讲座可以选择在新生入学阶段、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阶段分e开设。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涵盖信息素养教育新内涵的各个方面。为使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生专业信息活动的全过程,高校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也可以采用嵌入式的形式进行,即由信息素养教育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相互合作,共同设计与规划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嵌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从而打破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利用专业课程的学习营造完整、连续的信息需求环境,激发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动力,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

3.3 从纯粹课堂学习向泛在学习转变

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间和地点都是固定的,只有学生到课堂上来才能够得到教师专业的指导。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遇到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是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的,这与新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目标也是不相适应的。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应广泛利用互联网资源,注重新技术平台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又以移动互联网为主,注重能够应用移动终端获取的APP的利用与开发,包括慕课、微博、微信、微课、创客空间等,使学生能够利用手机或平板随时随地、方面快捷地获取信息素养方面的指导与帮助[4]。泛在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学习,但课堂教学也不应该完全被摒弃。有研究表明,离开了教师课堂监督的纯粹课下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的课下学习完成度和掌握度均较差。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信息素养教学中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模式[5],教师由传统的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变,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和协作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巩固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同.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76.

[3]刘彩娥,冯素洁.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解读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9):143-147.

[4]韩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微”化及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8):61-65.

[5]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编校:崔 萌)

上一篇:图书馆“互联网+物流”配送摭谈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图书数字版权保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