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慎独思想的信息伦理研究

时间:2022-06-19 02:55:07

基于慎独思想的信息伦理研究

所谓“慎独”,见《礼记・中庸》,“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致意思是当一个君子独处时,他时时刻刻地注意自己行为和内心,以防有悖道德的意念或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发生。[1]慎独思想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从个人角度出发,将个人的成长过程分成“启”、“学”、“习”三个阶段,分别分析个人对慎独思想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出的结果探讨“人”这一接受信息的主体在接受信息、分析信息、转达信息等方面中运用慎独思想进行约束自身。

1.个人信息伦理中的慎独思想

人的一生由于不同的因素可以分为很多个阶段。根据一个人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接受的教育形式不同,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幼儿时期启蒙教育阶段、青少年时期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阶段、中老年时期对社会和人际的感悟阶段。

1.1 启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启蒙教育在幼儿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父母在孩子启蒙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时,给父母带来喜悦的同时也有着做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必经的经历,尚不能靠自己自如行走的幼儿每时每刻不在接受父母以及周围环境带给他的知识、信息,无论是认识爸爸妈妈的面庞还是认识色彩、数字、汉字等,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都给这个人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当然,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样是给幼儿做好的教育。幼儿时刻都在学习父母的德行,这就使得父母在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启迪孩子明白在对人对事时应有怎样的态度。父母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人生开端需谨记自己的言行,给他们一个好榜样。可见,慎独思想应当从娃娃抓起。

1.2 学

古人云:十年寒窗。青少年时期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占尽了人生一半的青葱岁月。16年的校园生活让莘莘学子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重在“学”字,我们一直都在学习知识补充自己,然则学生旨在学习课本上白纸黑字能看到的知识,对于德行、品质一类的高贵品德却越来越背道而驰。我们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说,中学生偷盗、高考作弊、剽窃等。这样,就使传统道德中的“慎独”精神尤为缺乏。

青少年在脱离既有的现实社会生活秩序的轨道的同时更强调慎独思想的重要。慎独思想本质精神在于:内心专一[2]。青少年应常以“慎独”约束己身,做到内心专一、表里如一,不为外物所动摇。因此加强青少年的信息伦理教育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

1.3 习

结束了十几年的校园生活,步入社会是必然的结果,而人一旦进入社会来自老师、父母、同学们的压力逐渐减小,同时当今社会是信息发达的社会,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当一个人处于独处状态下,没有来自周围人与物的压力时,如果其不能完成自我约束的思想,那么其行为可能就会只受人的主观的控制,以致不能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此时,“慎独”的重要性就提现出来了。

通常我们能听到父母、老师、同学们告诉自己要有“自觉性”,笔者认为这里的“自觉性”就等同于慎独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律的姿态。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人来时时提醒我们要有自觉性,然而进入社会,在每个人都最大程度表现出自我的环境下,我们想要保持自律是有困难的。所以,保持自己行为不背离道德标准的最佳手段无疑就是“慎独”。慎独通过对个体提出较高的道德标准,使个体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最终推动个体实践道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个体只有具备了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真正做到了“慎独”,高度自律才能得以实现。[3]

2.社会信息伦理中的慎独思想

慎独思想自古以来便有之,追溯到“慎独”一词的由来,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在《大学》的《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4]之后,《中庸》、《荀子・不苟》、《刘子全书》等对“慎独”都有过自己的见解。笔者只对近代社会中的慎独思想进行分析,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分成3个阶段:面对面交流时代、电子通讯时代、网络时代。

2.1 面对面交流时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的即时交流方式还在局限于面对面这种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在这种方式的局限下,“慎独”中的“独”所描述的独处的环境下约束自身并没有突显出来。所以,那个时代民风淳朴,夜不闭户的情况也是经常存在的。

2.2 通讯时代

最早出现的通讯工具是电报,这种通讯的手段比较落后,且传播时间也较长,不能把消息及时传达。80年代手机开始普及,人们的交流距离越来越远。第一部进入中国市场的手机是1987年型号为摩托罗拉3200,也就是俗称“大哥大”。自此,电子通讯时代来临。

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手机都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信息,这样就给罪犯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这种不用对方确定身份就可以交流的工具进行诈骗或给对方不准确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信息伦理问题就变的日益严重。

2.3 网络时代

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网络时代正式来了。[5]

从互联网的兴起发展至今才过去十几年,但是互联网犯罪却在成比例上升。网民作为互联网的应用主体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出台的许多法规都是限制网民的行为。然而,网络信息伦理的基本原则只是向网络信息活动主体提出了抽象的要求,并不等于现实,要想将上述原则化为主体的实际网络信息行为,离不开网络信息伦理的培育。

付立宏在《论网络信息伦理的培育》中提到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系统即三位一体[6],是将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新闻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学生家庭以及所属村委会、居委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校内外目标、方向一致,这种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其终极目标是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慎独”无论是在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是指导网民道德实践使整个网络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都起着调节、调配的作用。要是网民做到“自律”、“慎独”,就必须先认识网络在生活中的必要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数字化、隐蔽性等都给网民一种无人监视的感觉,这样就会使网民控制自己的行为十分困难,在这种环境下,网民就必须做到自省、自律、自我约束。

3.总结

近代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认为:“全部道德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和培养理性意志使之成为全部行动的调节原则。我们把这种德性或美德称为自我控制。……离开了自我控制,就没有自由和个性。”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时代还是手机通讯时代,抑或是引领潮流的网络时代,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都要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自律,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文明的道德社会。(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洁.论信息伦理建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肖群忠.道德的约束性与人的道德自由[J].甘肃社会科学,1992(5).

上一篇:绿色GDP视野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下一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