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

时间:2022-10-28 08:50:19

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

1、知识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组织从传统的对有形资本的管理转向对无形资本—知识的管理。企业如何开发知识、利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就成为企业管理者所遇到的一个崭新课题,由此就必然越来越关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组织从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和创新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持久激励组织的知识创造。所谓知识创造是企业员工把创造出来的知识转化成新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转化为新的理念、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的活动过程。严格说来,知识只能由个人创造,组织无法超越个人创造出知识来。组织在知识创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努力为那些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个人提供知识创造的良好条件。组织的知识创造则是把个体创造的知识通过在群体内、群体间相互作用扩展到整个组织并形成组织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当然,要实现组织的知识创造,必须要有知识化的管理者、知识化的员工、知识化的环境和实行知识化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

2、信息化管理

随着以微型电脑、数字网络、航天技术、激光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市场竞争、企业环境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进入重要资源的行列。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前提,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管理便成为企业竞争致胜的重要法宝。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将集中表现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贯通于各个管理方面,渗透于全部管理过程,体现于各种管理活动。可以说,现代企业组织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3、弹性化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管理将从相对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演进,管理体制从只注重任务的硬性向兼顾人性的软性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从侧重刚性向更加注重柔性发展,这是管理发展又一个重要趋势。过去在组织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现在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机构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行动敏捷,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为了精简相互沟通渠道,降低沟通成本,组织管理幅度将增宽,组织管理层次将减少,组织管理权力将由集权向分权转变,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企业领导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决策问题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虚拟组织、物联网、服务外包、电子商务、跨文化经营等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必将飞速发展,组织机构必然会越来越趋于随意和多样化,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也必将趋于弹性化、软性化和柔性化。

4、战略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社会生产更加专业化协同化,企业环境变迁更加快速化复杂化,组织与环境联系的愈益紧密,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组织的成败兴亡。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地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科技革命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的利益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以优势战略制胜,获取长足发展。战略经营要求企业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发展规律,洞悉世界大势,善于审时度势,长于因势利导,巧于利用机遇,及时作出决策,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驾驭新环境的应变能力。因此,从发展趋势和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对长期计划和战略的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一个突出的课题。

5、创新化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生存于这个世纪的企业,创新则胜,不创新则败;创新则兴,不创新则衰;创新则生,不创新则死,一言以蔽之,创新是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什么是创新?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的观点:“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第一、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第二、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四、获得一种原料或者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管理者的责任。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组织创新。要实现这五种创新,必须首先实现管理创新,实现创新化管理。所谓创新化管理,一是指对企业创新活动、尤其是知识创新活动的有效管理,二是指企业管理进入创新型管理层次。创新型管理不同于传统型管理,它要求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及组织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也要求整个企业组织及其成员必须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各种活动的主旋律。创新管理化有助于促进企业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别创新转向集群创新、个体创新转向群体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转向集团协同创新。实现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是前提,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体制创新是保证。

作者:夏瑾 单位:武钢大学教授

上一篇:农林局造林绿化工作实施意见 下一篇:关于成立法律服务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