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无言大道无象(下)

时间:2022-10-28 08:42:38

毫无疑问,太极拳既有健身作用,又具技击妙用。以养生健身为目的的练法,与以技击搏斗为主的练法自然不同。太极是理,太极拳是体,太极拳法是用。而太极拳功是兼有体用的,用于健身和用于技击都可以,关键在于练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武术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谓,此语主要是针对养生而言――你练武一辈子,如果只会耍弄拳脚而不懂内功,很可能不养身反而伤身,不益寿反而折寿。关于这一点,历来武者验证已多。

许多太极拳家功夫上了身,但一味较力斗狠与人比武,不注重修养,以致寿命并不长。还有不少太极拳家并不能真正实战,主要是在门内“说手”,心思在于保健,所长在于养生。古拳谱有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能在养生保健和技击实战两方面有所成就者,委实少见。愚以为,经梧先生乃其中之一。

1986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李经梧先生所著《太极内功》一书,在其“前言”中,李师写道:“由于个人科学理论水平所限,过去又是在武术界练太极拳,从1959年转入到医疗体育战线。”在此,先生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练功旨趣前后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前半生热衷于技击,而后半生更重视养生了。平日教拳,李师对爱好者、疗养员、学生等非入室弟子主要是讲授健身内容,几乎不谈及任何技击方法。只有在教授入室弟子时,才会提到推手、技击方面的内容。这个分水岭,先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他的传授与施舍是极谨慎的,内外有别。

如果说李师那一辈人没有“保守”思想,恐不符事实。然而,对于其“保守”要正确看待。历来武家都十分重视传承关系,内家功夫尤然。“十不传”的门规就印在李师的“授徒证”前面。“不传无德”,乃第一不传。在我的印象中,李师很随和,但也很讲规矩。例如,长辈到来,晚辈绝不可以先落座,等等。

李师晚年将自己毕生习练研摩所得的“太极内功”公诸于世,并不是没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他数十年甘苦所得的练功结晶。李师在书中侧重介绍了祛病保健强身的功法,而对技击性练法则较少介绍。这与新中国成立后李师不断受到国家政策感召,提倡全民健身运动有关。他认为,和平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就需要这个。这也是太极拳这门古老运动对新时代的贡献。因此,他不多谈技击练法,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之举,并不仅限于“保守”意识。当然,不必讳言,对于武之魂的“功法”,历来被练家视为至宝,秘不示人,已是武界习俗。从民间武术界走来的李经梧,历经民国革命,军阀混战,外强侵略,以及历次政治运动,阅世历人颇深。他深知世故,而做人却不世故。其鲜于披露技击功法之举,最主要的是怕“传之匪人”,而为罪愆。李师生前曾亲口对我说:“把东西给了不该给的人,将贻害无穷。坏人得了好东西,免不了要做坏事。而好东西不给好人,让祖宗的好东西在你手上失传,也是对不起祖宗的。”话语朴质,然义理深远,足见一代大家的责任感与薪火传人的使命意识。

如上所言,李师的“保守”不排除“私心”,但更多的考虑乃在于为世人计。

自清末民初起,杨家几代人是先教王公贵族健身,后教百姓强体,近百年来的太极拳一直偏于向保健之路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推广简化太极拳,使之日益成为老年人的运动。同时,由于太极内功为武家珍秘,所以渐传渐少,世多鲜知,以至于有人认为没有这个东西,或者没必要练这个东西。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武术诀要在任何一门功夫中都有,只是重要的心法,知者自知,不知者自不知而已,怎能就说杨家太极功夫没有内功?我请教过一些杨式传人,他们说没有。但是,一些文章中又信誓旦旦说杨家有。这些暂且留待考证,以后再下结论。这里只说李经梧先生所传,他是主张练内功的。不仅主张,而且他特别看重内功。不是人室弟子,他是不传授内功的。而且他强调“分级,分段,分步,由浅入深”,不可躐等以求。在我理解,太极拳术“极柔软亦极坚刚”,“外示柔软内含坚刚”,那么,既然四肢外体都要柔软,是什么东西能让它“内含坚刚”?它的“坚刚”从何而来?结合习拳实践与得功者的成就,愚以为,只能是内功修炼。内功又可以称为内丹、内气或内劲,名谓不一,实质则一。内家拳尚内外双修,甚至更重视内修。

李师在世时,曾批评许多在公园练“太极操”者,在一些大赛中的表演为“太极舞”。站在太极拳家的立场上,先生的批评是否值得深思?太极体操化、舞蹈化都可以,但其实质已变了,本质的属性已淡了,我们还继承和弘扬什么?

内功的增长就是体能的增长,是精气神日足,然后有体健,有身轻,有坚强,有敏感,有过人之力量与胆略。“招不打功”,此之谓也。功夫无息,日就月将,积而后得。某种意义上,内功为武之本,内功胜则健身自在其中。技击用法(打法)不限于仅有功夫,但没有功夫的打法是用不出来的。

李经梧先生重视太极拳与气功的结合,此是古传之法。太极拳功为道家思想的产物,一切功法与境界,都要符合道理。从虚无求实有,从柔弱求刚强,从外柔求内刚,最后以至于返虚人混,炼虚合道,实非过来人不可知。中华武功,乃体证体悟之道,非身知心到不可,从未接触过高深内功之人,是无法真正理解的。那种感受必须亲5~zl-能体验。愚与李师推手多次,当然是李师教我,那种感受妙不可言。

经梧先生的内功无比深厚。一次,他让我用手抚摸其腹腰一圈之带脉,竟有宽约半尺坚硬无比的东西。当时,他面带笑容看着我,从容而自然,根本不用努气之类。在一次太极拳讲座中,李师强调如何理解拳经上的“不使暴流行于气”这句话时,说:“古人明示我们,有两种气存在,一是呼吸的口鼻之气,一是无关呼吸的丹田内气。”此语意在强调,不要把内气与呼吸之气混为一谈,是两种东西。李师在传我内功时说:“方法是循序渐进,结果是产生鼓荡气――鼓荡气才能作用于推手和较技。”李师推手时,往往有一种气概发出,放人瞬间,丹田内转,神通于背,灵机于顶,偶有低沉的“哼哈”之音,甚至耄耋之年仍能抛人于丈外,令人惊叹,正是得益于他充沛的内功。

经梧先生享年86岁,集养生、技击于一身,80余岁仍然能搭手之间顷刻发人,甚至暮年手术后腿脚不便,在坐椅上也能展示推手功夫,不能不说是其内功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说:“我老了,不中用了,连一篮子鸡蛋都提不动了。但是,如果有人给我作用力,我还是可以利用内功引化发放。”大概这就是反作用力。但是,这种反作用力是长久练习才能运用的。这就是功夫。功夫若上了身,是一辈子都丢不掉的,甚至躺在床上也能使用。末了,老师说:“内家的内功,一旦有了,终生不退。这就

是内家拳的独到之处。”

孙禄堂《八卦拳学・太极学》言:“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内家秘钥,此语已揭。又于《太极拳学》言:“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其所阐拳学奥义,在于开合收放。而其所谓开合,李师告曰:“是内气之开合,而非指形体动作之开合。”察今人以形体动作为开合,不能说不对,亦不能说全对。至于某些“名家”误指灵山,告诉习太极者以动作配合呼吸,又谓顺逆之类,实为以不知为知,误尽苍生,害人不浅,奈何奈何!

愚亲身领教过经梧师之神奇内功,惜修习功浅,不敢再作深谈。但我坚信,只要是真修实练之人,必知吾师之无欺,其暗合深契道家仙学之旨,正有待来者不懈以追之。

就愚之浅见,李经梧先生在太极拳修炼中强调内功,内外双修,养生与技击并重的方法,不仅是传之古法,而且也在他身上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印证。从此角度,愚以为,经梧先生的太极拳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究学习的。我也相信,现代太极拳史也必将记载下李经梧先生的传承与探索之功,并逐步确立其应有的武学地位。

李经梧的太极内功除了受前辈的传授外,主要得益于他过人的领悟力。李师反复研究赵铁庵所赠《太极拳秘宗》一书,他在其中《太极阴阳颠倒解》一篇中所悟颇多。是篇谓:“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解之可以明矣。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气功认为,人之意为“火”,精为“水”。故李师内功在“凝神采气”时,将此“意识”(即火)直接送入会阴穴。此即取火在水(肾水)下之意。神下行,精上行,水火既济,气通全身。

经梧先生通医知易,长于针灸经络之术。因此,所创内功严谨缜密,其功理功法科学可行,只要按步骤习练,便无流弊。其特点是,动静兼有,内外合一,以抓闭呼吸为基础,且须行气通督脉。核心在抓闭呼吸和充实带脉,用意识守窍,重点在命门,通过前后丹田内转呼吸之锻炼,使水火相济,五脏六腑之气各归其原,达到百脉充实,神旺气足,祛病强身,尔后神通于背,灵机于顶,在技击中可以发出超强的爆发力。此乃以健身为基础,技击为进一步的功候。在体势上有卧坐靠三种形式,适宜祛病健身;还有站式与活练式,适宜强体或增长技击功力。低中高三级功夫,深合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大道。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太极内功对于神经衰弱、失眠症、高血压、早期脑动脉硬化、阳痿遗精、、胃下垂、胃溃疡、冠心病、肺结核、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关节炎、月经不调、附件炎、风湿病等许多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只要持之以恒,一般练习三个月以上,皆会有明显效果。

在太极拳与气功相结合的探索上,李经梧先生做出了自己的大胆探索,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在卫生保健与武功技击上,在太极拳界可谓是筚路蓝缕,开创先河者。 应该说,继承传统气功、武功、医理、易理而编创的太极内功,已成为李经梧太极功夫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武功特点。其启示于后人的东西,仍有待于我们不断深研和学习继承。

最后,以诗一首缅怀恩师:

日悟阴阳日悟空,从来大道自然通。平生显隐行藏内,旷世方圆进退中。技化四家真妙手,丹凝一粒有神功。开合意气混元境,流水行云最羡翁!

上一篇:戳脚八母腿 下一篇:女丹汇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