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磨课为手段 提高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10-28 08:21:34

以磨课为手段 提高教学有效性

编者按:上一期的《教师专业成长》栏目里,《谈评课的艺术》介绍了在听课这种教研活动开展时,教师进行评价的内容、方式以及原则。而本文则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教研概念——磨课。它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它与评课有何异同之处,它对教学活动的推进又有什么作用呢?

曾经聆听过徐子煜教授关于磨课的讲座,感觉磨课这种教研形式对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于是我园开始经常在教研期间开展磨课活动。磨课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我园的有效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下面就我园如何开展磨课活动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理论建构,提高对磨课的认识

在接触磨课这个概念之前,磨课对于我们来说算是一种新生事物,要接受新生事物,首先要了解它的内涵。只有真正搞清楚磨课是什么、蕴含了什么理念,才能更好地去磨课。

因此,我带领教师学习《在“磨课”上下功夫》《“磨”出来的教案》《从材料上做文章,在细微处显效果》等与磨课有关的文章,组织他们观看徐子煜教授《论“磨课”》的讲座。经过一系列集中的学习和个人反思后,教师们对磨课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

1.一个优质的教学活动不是“备”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是在琢磨中产生的,而应是多次教学后的经验积淀,是经验和教训获得的集中体现。

3.磨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磨”出一节样板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

二、“磨”教学活动目标,使之具体明确

教学活动的目标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既是选择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进行活动评价的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对活动的目标进行“研磨”显得尤为重要。

“磨”教学活动目标的标准是,看活动目标是否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是否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领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是否考虑到了幼儿的认识水平,是否便于检测等等。

例:科学活动——《打开核桃》

在第一次磨课中,我们发现执教老师很认真也很辛苦,但活动效果却很不理想。于是我们针对目标展开了讨论:首先,目标太笼统,属于“万金油”式的目标;其次,目标的陈述不具体,郑州市教研室要求活动目标的陈述应细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这三大类,执教者在目标的细化上比较凌乱,应该精准陈述目标;最后,目标的重难点不明确突出,幼儿的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提升。我们在讨论后,决定把目标的重点定位在“幼儿尝试运用工具打开核桃”上,难点定位在“发现既简单又省力的打开核桃的方法”。

在第二次磨课的过程中,由于目标的细化以及重难点的突出,执教老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组织秩序也显得规范了许多。

在第三次磨课时,通过大家对活动目标更加细致和完善的制定,执教老师在第三次上课时真正做到了胸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达成了较为理想的教课效果,最后本节课在市里的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三、“磨”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学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在磨课时,我们首先“研磨”的是老师在运用各种不同的教法时,是否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会从幼儿学的角度出发,关注怎样让幼儿学得更好。

例:社会活动——《爱心手语》

在教师执教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采用观看聋哑人生活录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聋哑人生活的不便。

在第一次磨课的研讨中,我们认为教法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幼儿真实、主动地体验并感受聋哑人的生活”,于是我们重新确定了体验的方法——把聋哑学校的师生请到教学活动的现场,让幼儿通过观察他们之间用手语交流的方式,获得对聋哑人的真切认识。

在第二次磨课中,通过这种将聋哑人带入幼儿真实生活情境的方式的推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大不相同了。幼儿专注于观察,并对聋哑人产生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幼儿的真实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充分激发。

在第三次磨课中我们通过研讨,又增加了让幼儿以口含棒棒糖、耳朵捂起来等方法,亲身体验不能顺利说话或听见声音的苦闷。这个环节的加入使幼儿的亲身体验更加真实有效,老师的说教变少了,幼儿的真实体验却变多了。

四、“磨”细节,使教学活动更加完善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彰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着一位教师的实力。

我园同样重视在细节上的“研磨”——“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提?”“幼儿在操作时,老师该如何观察并适时介入?”“教师的教具和幼儿的学具应如何改进?”……有时甚至连幼儿座位的摆放形式,我们都要“磨”一番。

例:科学活动——《打开核桃》

在这个活动开始时,老师让幼儿认识打开核桃的工具,提问:“小朋友在桌子上看到了什么?”幼儿有的说看到了木板,有的说看到了筐子,能回答出工具名称的却寥寥无几。出现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因为老师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

在第一次磨课的讨论中,执教老师意识到自己提的问题过于宽泛了,于是对问题进行了修正。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但同时仍存在幼儿说不出工具名称的问题。

在第二次磨课中,有教师提出通过设置一个细节,引发幼儿的兴趣。

于是在第三次磨课中,执教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名幼儿想吃核桃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打开核桃,一副着急的样子,引发了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帮忙的积极性。

“研磨”这些教学活动细节的过程,就像一次次做实验一样有新鲜感,体现了教师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

五、感悟和反思

虽然我园通过磨课很好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但磨课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由于每天面对类似的重复性事务,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磨课没有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

2.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为河南新郑市新烟办事处中心幼儿园园长)

(插图 付业兴 责编 叮 咛)

上一篇:班级管理“三叶草” 下一篇:把握《指南》教育理念 引导幼儿表现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