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2-10-28 06:54:45

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摘要】目的对应用盐酸丙卡特罗对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8例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沙丁胺醇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盐酸丙卡特罗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哮喘症状控制时间和实际临床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哮喘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没有出现任何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盐酸丙卡特罗对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盐酸丙卡特罗;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是该类患者唯一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夜间和清晨咳嗽较为多见。采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治疗可以使症状得到缓解,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通常无效。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可以使夜间咳嗽症状和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是临床公认的对咳嗽变异型哮喘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药物[1]。本次研究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盐酸丙卡特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抽取88例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45.1±1.4)岁;哮喘患病时间1-13年,平均患病时间(4.7±0.4)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6例,女18例;患者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5.3±1.5)岁;哮喘患病时间1-12年,平均患病时间(4.9±0.3)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口服沙丁胺醇缓释胶囊,每次4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

1.2.2治疗组治疗方法口服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液,每次5ml,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2]。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效果、哮喘症状控制时间、实际临床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哮喘复发率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治疗后患者睡眠治疗和状态均有明显好转,咳嗽症状在2个星期内完全或基本消失,3个月内哮喘症状没有再次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睡眠治疗和状态有所好转,咳嗽症状在2个星期内明显减轻,3个月内哮喘症状没有再次复发;无效:咳嗽症状没有任何减轻迹象,或有加重迹象[3]。

1.5数据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情治疗效果对照组经沙丁胺醇治疗后有12例患者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情达到显效效果,有19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3例患者治疗无效,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有效率70.5%;治疗组经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后有16例患者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情达到显效效果,有24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有效率90.9%。两组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2.2哮喘症状控制时间和实际临床用药时间对照组患者经(8.41±1.83)d治疗后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实际用药治疗(14.26±2.72)d;治疗组患者经(5.28±1.44)d治疗后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实际用药治疗(9.54±1.47)d。两组患者哮喘症状控制时间和实际临床用药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哮喘病情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有1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再次复发,哮喘病情复发率为29.5%;有2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再次复发,哮喘病情复发率为4.5%。两组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情复发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治疗,可以使咳嗽症状的发作程度得到有效缓解,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能够对该类患者的夜间或清晨咳嗽症状进行有效控制,盐酸丙卡特罗是强效选择性β2受体兴奋剂类药物的一种,该药物主要具有明显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且药效作用强、持续时间较长。此外该药物的抗过敏作用较强,豚鼠肺脏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对用白蛋白诱发组胺释放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比异丙肾上腺素要高出10倍左右,比沙丁胺醇更是高出100倍以上。相关人体试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可对哮喘患者由于乙酰胆碱喷雾剂诱发的支气管收缩反应进行有效抑制。并使支气管纤毛运动轻微增加。其有效作用时间可以持续12h以上,所以每天只要在睡前及清晨各服1次即可,可以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加,使疗效进一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9,36(13):747-748.

[2]王素青.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2(15):896-897.

[3]董宗祈,陈孝萍,袁雄伟.咳嗽变异型哮喘7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6(11):367-368.

[4]徐济民,汪复,边友诊,主编.临床实用新药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4-345.

上一篇:粉碎微波炉有害的谣言 下一篇:空腹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在糖尿病筛查诊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