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时间:2022-10-28 06:52:42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具体的新闻和传媒作品的“速朽”,但我们自豪于包括我们的实践在内的传媒和作品汇合而成的整个中国、世界新闻史和传媒史的“不朽”。

一个传媒人,素质比较高,重要的方面、环节,是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个人的具体作品与新闻的总体事业等这些问题上,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对待。

在这些问题上,我有几个基本观点:一,个人是渺小的,整体是伟大的;二,个人生命是短暂的,人类历史是长久的;三,具体作品的力量是有限的,新闻事业的合力是无限的。

明代杨慎有首《临江仙》,被《三国演义》引了来“开宗明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既红就意味它的消亡,其存在十分短暂;而“青山”则千秋万代巍然屹立,长久存在。表达和体现了人们对人世间规律的认识:短暂与长久,有限与无限,现实与历史,个体与总体,共同存在着。我们要把握住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个人的位置和作用,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不好高骛远,又不丧失理想;既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所能;既不对新东西望而生畏,甚至拒绝接受,又不能让所谓的“新东西”干扰了自己的视听和信念,成为生活的失败者。

在包括新闻史在内的人类历史上,许多人许多东西昙花一现,这是事实。但是,也有许多人许多东西保持得比较久远甚至成为永久。作为一个具体的传媒人,我们不应该幻想有许多“永久性”的宏观的东西,但我们应该为成就若干组成“永久”的微观的东西作出最大的努力。

关于年龄与精神状态及创作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一个人只要大脑能够思考,手脚能动,就可以从事传媒工作。我们没有办法使得我们的肉体生命不老化,但我们应当能够使得我们的精神生命不老化。比如:2002年《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上海《新民晚报》开辟“敬宜笔记”专栏,是年71岁;2004年,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泼斯坦89岁高龄,还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

经过几十年的新闻和传媒实践,我始终认为:选择新闻、传媒作为自己人生的事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幸运的,可以无悔。我主张新闻传媒工作者应当努力做到“一重三有”,就是:重人格;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

如果说社会方方面面的人们都需要“重人格”,那么新闻传媒工作者就更加需要“重人格”,因为我们是社会的良心——良心坏了,社会怎么办?

我们的“有作品”,是基础的基础,因为我们的一切都要以“有作品”来做支撑,没有作品,就无以证明我们的劳动,无以证明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有理论”,是进一步的更高的要求,因为理论是我们对于新闻、传媒具体实践的理性总结和提高,理论上清醒是行动上坚定、有效的前提和保证。

我们的“有影响”,就是不可不努力,有了我们的具体奋斗和劳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信息,评论时事,鼎新革故,激浊扬清,我们才能实际地为社会的改革、进步作出贡献。

我主笔“杨柳青”专栏20年的时候,河北日报编委会选编出版了一本书,书前有高占祥的“序”和我的一则文字,我文中有这样两句联语:“过去,沧桑历史有我,曾经的人生,我聊能无怨无悔;如今,青年世界无我,未来的岁月,我力求有始有终。”

我们追求现实的成功,一个又一个。从而使得我们不断获得生命的满足。

我们追求前卫的乐趣,一点又一点,从而使得我们不断获得进取的鞭策。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具体的新闻和传媒作品的“速朽”,但我们自豪于包括我们的实践在内的传媒和作品汇合而成的整个中国、世界新闻史和传媒史的“不朽”。

我们不能否认传媒工作者具体的个人生命的微小、短暂和“速朽”,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得我们的生命的、精神的光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而成为“不朽”。

(作者为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言论专栏20年主笔,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上一篇:拾光 第12期 下一篇:我们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