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01:07:17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1

一面党旗,在前方飘逸。我们的心随它飞翔。这是我们踏上车来到了麒麟山。听——风的脚步随着我们来到了纪念碑下。是是它带着悠久的历史。寄托着几代人民的希望与祈祷。八十年的风雨跋涉,八十年的沧桑历程。仰望纪念碑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大地母亲长江,看到了蓝天上一只只魁梧的雄鹰在翱翔。我们在健康的成长起来。这是因为什么?这是因为那些烈士的青春热血洒成的!我们的这些都是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平静的生活这是用他们的生命换成的。

让我们举起右拳宣誓吧!以前小时候还读不懂毛爷爷提笔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可是今天已经长大的我知道了,那正好是毛爷爷的儿子去世的那年。是因为1950年的抗美援朝去世的。那里有多可怕,只有他们知道。但是我看着课文、看着电视剧,早就已经毛骨悚然。

可见啊!那时的战争是多么的残忍啊!

东新小学五年级:萌猫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2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咬牙切齿,却遮掩不住由内而外散发的纯真。所以说这番话的时候,仅仅像赌气,让人看了只觉可爱。

她是个看上去很干净的女孩子。明媚的目光,乖巧的容颜,不见得有多么漂亮,可是看过之后总会让人觉得难忘。她也是那种让别人看着很舒服的女孩。

就像看小说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特别震撼,一个女人那么安静,善于倾听,总是很惹人喜欢。倘若我是男人的话,你会喜欢这样善于倾听的女子,未必要她美丽。

你也不会知道,我在暑假的睡梦中,无数次的梦到了开学的场景,梦到我们该如何相遇,看到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说出的一句话,如何露出青涩的笑容。

我也会梦到,和你们分离时的不舍,以及流下的眼泪。尽管我曾经说过不是那么在乎你们,便并向自己保证分开的时候绝对不会流下一滴眼泪。可是最后我还是失信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3

一、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及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已掌握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授课时,我们本着“理解与运用并重”的原则,着重引导学生“体悟思想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积累运用语言”,围绕这3个方面,上好7种课型。

其中,预习达标课根据本单元阅读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然后进行课内达标检测;精读引领课“以例悟法”,领悟用场面描写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方法运用课“依法自学”,体会主席的凡人情与伟人怀;拓展阅读课重在课内外融合,体现大量阅读,使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多种课型有机组合,课堂教学快乐高效。

【单元教材解读】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为专题,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单元教学目标】

1. 会认本单元的27个生字,会写本单元的17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3. 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4. 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的事例。

5.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走近》,激发学生对的热爱之情。

【单元重点难点】

1. 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 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的事例。

二、单元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单元自主预习卡(略)。(第一课时:学生利用自主预习卡自学课文。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第二课时――达标检测环节。)

【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既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习惯,又为下一步教学提高了起点。预习不是一种自由学习,教师应为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内容与预习要求,预习的任务要有层次性,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级达到目标。预习中首先要解决生字词的认读,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读准生字词,识记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最后,设计质疑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同时,教师又能了解学情,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流程:

1. 以第八单元导语导入本单元学习。(出示的头像图片)问:“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你们想更深入地去了解他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明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 小组内交流课外自主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让集体学习促进个体学习。

3. 合作闯关,检测各小组自主预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达标检测比赛,以星星为奖品作为奖励机制。)

第一组:检测生字新词。①把本单元的生字新词随机分为五类,依次进行达标检测;②达标要求: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③选出优胜组,作为下一轮的领先组。

【设计意图】在小组检测过程中,采用两两检测预习情况的方式可以节约时间,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标注易错字词和难读通顺的句子,为学生突破字词和课文朗读的难点打下基础。

第二组:检测生字书写。教师重点检测“瞻”“赴”两个字的书写结构,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及各部分所占的比例。①在黑板上出示一组田字格的图片;②每组分别派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演示;③小组间互相评析,根据书写要求评分;④选出优胜组,作为下一轮的领先组。

【设计意图】所谓“扶”“放”有度,就是说学习方法要“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习方式要“放”,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这个书写环节中主要体现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第三组:检测词义理解。①选词填空:用“瞻仰、景仰”选词填空;②根据意思写词语:因拖延时间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犹豫不决,很迟疑。(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气势雄伟,壮观。( );③音字组词:用“蒙”的3种读音进行组词练习;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继续按以上规则抽题检测,选出优胜组,作为下一轮的领先组。)

【设计意图】在自主预习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过关环节中,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同时运用学生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组:检测课文朗读。各小组朗读内容:《开国大典》第六自然段,《青山处处埋忠骨》第六自然段,《在花山》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进行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同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第五组:检测课文大意。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自主预习卡中“知内容”的完成情况,其余同学可做补充、修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大意。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4

西武当山脚下便是红军渡。当年红四方面军就是在这里横渡嘉陵江,与敌人鏖战,打败敌军后踏上了长征的路程。这里不仅象征着雄伟的中国军魂,而且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勿忘历史。看着烈士碑上革命先烈们的名字,我不禁想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西武当山满山遍野都是树,给人一种置身林海的感觉,让压抑浮躁的心变得宁静平和。风儿一吹,树又唱起了美妙的歌。从高处观看,这丛林又像是绿色翻滚的波浪,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让人身处仙境。

西武当山也有缤纷灿烂的鲜花。漫步花丛间,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摘下一朵,放在鼻子下细嗅,你会发现,这香味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淘气的猴子是西武当山的另一标志。如果你来到西武当山,会看到许多惹人疼爱的猴子。它们在树上玩耍,从这棵树吊到那棵树,有时遇到游人,开始大玩恶作剧。它们会将游客的帽子摘掉看看好不好吃,然后嫌弃地丢掉;它们会抓住游客丢给它们的食物把玩一番。它们“自然呆”的可爱表情以及“美丽”的歌喉,让游客流连忘返。它们也自然成为了武当山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西武当山还有快乐的人儿。在阳光正好,微风轻拂的时候,人们上西武当山感受自然的气息,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这里,大人们喝茶打牌谈天说地,享受阳光的拥抱,接受微风的轻抚。小孩们则在西武当山中四处“探险”,享受探索的乐趣,增长丰富的知识。

西武当山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道家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化名山与风景胜地。

这里的建筑多供奉道家神像。屋顶用精致的花纹图案装饰,辅以实木的横梁,颇有气势。当然最具特色的还数山顶的仰天楼。仰天楼有着“千里嘉陵第一楼”的美称。全楼共5层,高39米。而楼下有“八仙”石像,个个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更加增添了西武当山的神韵。大门正中对联“民为天居官当仰敬,地乃母做人须孝诚”,更是提醒人们为人要孝顺诚信,做官要清廉公明。

如果你有兴趣来到这里,西武当山会无私地将美景奉献给你,将快乐赠送给你。你可以在这里的农家乐里吃到新鲜可口的雪梨和猕猴桃,令人垂涎欲滴的脆香甜柚和柑橘。

美哉,西武当;美哉,苍溪;美哉,幸福家园!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5

【关键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尝试

高二新开设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填补了这一阅读空白。它让学生有机会走近名人、了解名人、学习名人,可以一举多得,即读传记,写随笔,积素材,立大志。

一、读传记

传记有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学生读传记时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如果进一步创设氛围,他们更易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激发兴趣。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的提示,我们可以带感情地读:“同学们在课上已经学过不少诗圣杜甫的诗。当我们欣赏那些千古传诵的诗作时,一定也很想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当年是怎样生活、怎样写作的。这篇《杜甫传》也许能满足大家这个愿望,把我们带入久远的唐代。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就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诗。”这段阅读提示使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作品,有兴趣地品味《杜甫传》。我们还可以引用名言创设情境。如学习传记《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我们就用对鲁迅的评价导入:“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生活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然就走进萧红的作品,去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带着兴趣阅读着《鲁迅传》。

二、写随笔

读书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随笔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随笔也是检查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完读懂传记,才能有感悟,有心得,笔下才能有东西可写。如读完《杜甫传》,写“为什么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学生首先要阅读完《杜甫传》,然后搜集整理以前学过的杜诗,最后才可动笔,写出自己对杜诗的理解和感悟。

三、积素材

写作可以展现学生的才情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每一只快乐的小鸟都应该有一对灵动的翅膀。它立于青春的枝头,啼唱多彩的生活。写作正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是诗意生活的张扬,是横溢才情的展示。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奇缺成了突出问题,积累素材尤其显得重要。走进名人传记,与名人对话,可以让战国的风云,春秋的血泪,魏晋的风流,盛唐的传奇在最美的相遇中碰出生命的火花;可以乘李白的轻舟,骑贾岛的毛驴,牵杜甫的病马,去品刘伶的缸酒,观苏轼的明月,赏陶潜的;感受鲁迅如寒冬里的炭火般的友情,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茫茫黑夜里踢鬼的豪情。在书中读,在随笔中写,在积累本中积累,如此以往,何患写作没有素材?

四、立大志

苏轼在总结北宋画家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时强调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意就是作文的立意。孔子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作文立意要深刻,要高远,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年少时远离家乡写给父亲的一首诗,就显示了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因为远大理想的鼓舞,他博览古今,语出惊人,以他诗人的气魄,指点江山,令历史为之改写,让世界为之震惊。相信,名人有无穷的感召力,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这些伟人的影响下,他们定会志存高远。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6

在一次校际公开课上,我讲授《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了加深对的了解,烘托出主席的高风亮节,表达出对伟人的尊崇和爱戴,我特别设计了小辩论环节:“应该批准让的遗体回国安葬吗?”

问题一抛出,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孩子们欲欲跃试,纷纷举手。学生A是个爱好阅读的孩子。他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就是他,让我的课堂“变了味”。

学生A抢先发言:“我觉得不能批准让回国安葬,因为金日成首相说了,‘岸英同志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应葬在朝鲜’。”

学生B是班长,她一贯都是站在学生A对立面的,不管对错。这个泼丫头刚听完学生A的话,便“嚯”地站起来。“虽然是在朝鲜战场牺牲的,但他终究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所以他应该回国安葬。”

学生A立马反驳道:“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若要归葬,那就得把全部阵亡的战士都运回来。”

学生C听不下去了,她插嘴道:“课文说了,‘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见上儿子最后一面’,是此时主席的最大心愿了,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满足吗?”

学生A不甘示弱,斥责道:“其他阵亡战士的父母呢,难道他们又没有资格见上儿子的最后一面吗?”

学生B引用了教参中的一句话,她说:“作为一国领袖、国家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

学生A应答说:“主席是人民选出来的,所以,人民的儿子也应有此待遇。”

学生C:“新中国的成立,居功至伟。因此,应该让他的儿子回国安葬,方便主席前往悼念。这是对主席的尊重和感谢!”

学生A:“哪个父母不想孩子陪伴在身边,主席不能有这个特权。”

学生B急眼了:“现在很多人都享受特权,如一些有钱人、部分官员……”

我知道孩子们的话题扯远了,也变得敏感起来,于是当即打断他们的发言,并顺着课文说道:“该不该运回国安葬,为中国革命奉献终身的是有发言权的。但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让儿子葬在朝鲜,他是多么的伟大啊。”说完,我瞄了瞄四周,只见很多老师眉头紧锁、表情凝重,我知道,这节课砸了。

果然。下午的评课会变成了批斗会。一位老教师批评我缺乏教学机智,未能及时介入学生的辩论,导致教学偏离目标;一位老师认为我对文本的思想性解读较为肤浅,学生们的想法又过于成人化:还有老师说,教师要依着教案牢牢把控课堂的走向,别让学生乱着来……最后,教研组长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不能这么教。”

听着一阵阵火辣的点评,看着这一双双熟悉的面孔,我突然觉得非常陌生,也变得迷惘。我不能这么教?那我该如何教?按本宣科地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还是让学生自悟自明?我们要培养垂眉俯首、人云亦云的孩子,还是要打造富有主见、敢于批判的孩子?若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只会“坐等与拿取”,而不懂得“发现与创造”,他们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吗?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富强,靠的难道是古板僵化、守缺抱残的思维和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公民吗?再说了,一个人,唯有自小懂得批判继承、立异标新,长大后方能明辨是非,独当一面,也才能轻松应对复杂职场和漫长人生。这可是生存之道、立事之本!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7

2018年月日,市委党校培训学员在党校老师带领下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让学员们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以往每每经过陵园大门口,遥望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青松翠柏中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总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生怕惊扰长眠于此的烈士的英灵。今天,当我再次踏入陵园大门,缓步迈向纪念碑下的烈士群雕,这组群雕代表着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在老师的解说中了解到长眠于此的大多数英烈都是战斗在敌占区的秘密战线的知识分子党员,他们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英勇前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为此,怀着沉重的心情面对群雕向千千万万的英烈们默哀、三鞠躬。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光芒四射的红色立体字“信仰的力量”,由远及近,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震撼,进一步突显出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芒。在一幅幅革命历史照片的上方闪耀着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着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在老师的解说中,我们缓步前行,在雨花台牺牲的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中,有名有姓的约1500人,而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记载和介绍的仅170余人,最小的牺牲时才16岁,烈士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74%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的高材生,还有部分人留洋海外,取得硕士、博士等学位。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如牺牲时年仅17岁的石璞,为金陵大学学生,曾以“努力才是人生、颓唐只见人死”等警句时刻勉励和鞭策自己;又如袁咨桐,晓庄师范学生,生前曾两次被捕,牺牲时年仅16岁。还有如施滉烈士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许包野烈士曾留学法国、德国。烈士们并不是盲目地走上革命道路,而是从目睹旧中国苦难之现状,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救苦难中国的良方,苦苦思索中国的出路,进而通过阅读大量革命书籍,尤其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开始的。面对凶残的敌人,不屈不饶,不为金钱、官位所诱惑、不屈服于严刑酷打,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哪怕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为之奋斗的真理也在所不惜。烈士事迹有的甚至很简短,但是再次感受到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共产党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动力,就会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共产党人的信仰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当下,我们所处的和平年代、享有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为之流血牺牲、为之奋斗而换来的。97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的信仰灯塔,依然照耀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繁重的工作中不可能不遇到压力和困难,但是这些压力和困难与先辈们面临白色恐怖相比、和流血牺牲相比、和承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因此把个人的努力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就会无条件地想方设法去认真完成好工作、干好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清正廉洁,不计交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服务。

通过一个上午的现场学习,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接受洗礼,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的震撼。“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烈虽逝,但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献身的气概却光耀千秋、永世长存。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篇8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著有《西行漫记》),在延安采访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斯诺问:方面认为,周兴是中共的特务头子。

笑答:我认为,周兴是无产阶级的宝剑!

周兴何许人也?

延安时期,周兴是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后改称陕甘宁边区保安处长),由于保安处占据了延安古城的“半壁江山”,曾戏称周兴为“周半城”。

因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周兴在一些人眼里也就成了资深的中共特务头目。在并不完全了解中共体制的斯诺眼中,周兴简直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兼中央情报局局长,所以,斯诺向提出,一定要采访周兴。主席爽朗地答应了,斯诺据采访周兴等人的纪实情况,出版了《中共杂记》一书。

1962 年,在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上,在谈到“共产党与封建官府的区别”时,风趣地说:“唐朝有个周兴,是酷吏,残害百姓。我们的周兴是保卫人民的。”

所讲的“我们的周兴”,其实,他本不姓周,原名叫刘旧邦,1925 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时,改名刘维新。1927 年为免连累家人,改姓换名,便用了周兴这个名字。

周兴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在《潜伏》、《密战》、《延安除奸》等谍战影片中,都有周兴的影子。周兴的夫人杨玉英在《中国秘密战》一书中,明确指出谍战片中的“周劲处长”便是周兴。

被送了个“周半城”的外号

延安城,坐落在延河分岔处,虽然自古就是军事重镇,但城区并不大。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城墙都没有了,只剩下朝南的一个门洞,上书“安澜”。商业区迁往南城外的山沟,叫做“新市场”。原来的延安城只剩下凤凰山麓的一排排窑洞和旧城里不多的平房。延安实行精兵简政,中共机关一直驻扎在河对岸的杨家岭,部分在远郊的枣园;边区政府机关在南门外;三五九旅在南泥湾;保安处就是延安城的主要机关了。保安处在凤凰山下安营扎寨,机关、保安团营房占据了大半城区,一直延伸到山麓的窑洞看守所。

保安处处长周兴,资格老、地盘宽、权力大,引人注目。一次,副主席碰到周兴,笑呵呵地喊:“周半城!”

从此,“周半城”就名扬延安。周兴明白,这“周半城”的绰号更多意味着责任。作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周兴兼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和延安卫戍司令部的副司令,对延安以至整个边区的安全负有重要责任。、

在敌我交错的复杂环境之下,保卫工作很难不出纰漏。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在我党保卫工作的创始人之一――的安保工作上出现问题。长期在中共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一直是特务暗杀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党保卫工作重点中的重点。肩负国共谈判重任,出入虎穴龙潭,总是令保卫人员提着心。

1937 年4 月,预计从延安驶往西安谈判,为他准备的卡车在延安城南门外停了几天。敌人在延安布置了一些眼线,南门附近的坐探冯长斗发现卡车将出动,就报告了活动在南线的政治土匪。

1937 年4 月25 日早晨,与张云逸率副官陈友才、参谋孔万泉、译电员曾洪才、记者吴涛和4 名警卫员,由保卫局特务队一个班护送,共25 人乘敞篷卡车从延安出发。本来,周兴对这次出行的保卫作了周密的布置,派特务队一个排,乘三辆卡车护卫。由于出发时临时有事,就派两个班乘两辆卡车先行了,这样,单车出行,护卫人员只剩三分之一。

延安与甘泉的交界处有座森林密布的劳山。土匪埋伏在山上,乘坐的卡车刚刚爬上山坡,就遭到突然袭击,轮胎被打破,子弹铺天盖地而来。卡车上的战士们多是跟随长征过来的,英勇善战,但是,卡车是暴露目标,我方又只配备驳壳枪,敌人在三面山上,居高临下,火力很强。我方牺牲很大,陈友才和警卫排长陈国桥率领战士拼命掩护沿西面山沟转移,最后,仅、张云逸等四人脱险。

消息震动整个延安,保安处难辞其咎。周兴更是痛心疾首!他立即派人带骑兵排支援,同时命令独立团增援。边区党委也急令剿匪。周兴殚精竭虑,部署精锐部队从南包抄,组织几个县的武装联剿。还派黄赤波、程宏毅、穆广林等化装侦察,打入土匪内部获取情报。不到一个月,就消灭了这股土匪,将坐探冯长斗、韩老二、蒋福海、侯振国,民团头子姬延寿,土匪头子李青伍、齐金权等十人就地正法。我方乘胜追击,边区各地纷纷行动,军政配合,严厉打击,消灭范玉山、陈老大等46 股土匪,全边区秩序迅速好转。

捣毁军统“汉训班”

1939 年9 月,军统在陕西汉中开办特务培训班,简称“汉训班”。培训的大批特务都被派往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行潜伏。

1940 年初春的一天,21 岁的吴南山从老家到陕西汉中找一个联络人,帮助他去重庆战时干部训练第一团读书。到汉中后,那个联络人把他带到汉中郊外一个大宅院,进来这里的人不准和外界联系。几天后,吴南山才明白自己被骗了,原来这是军统开办的训练班。于是,他为离开这里暗中作了许多准备。

1940 年6 月,第三期培训结束,吴南山受命回家潜伏。这时,共产党已掌握了庆阳县政权,吴南山也很快在新筹建的陇东中学当了一名教员。他一边想要摆脱身上肩负的秘密任务,一边又对共产党的政策存有疑虑。思虑再三,他下决心向共产党交代这段历史,并交出了供特务使用的万能显影液等器材,表示与特务组织一刀两断。党组织决定将其留在原岗位“为我服务”。

几个月后,吴南山被任命为庆阳县教育科长,而他的上级领导就是陕甘宁边区保安处。

一天,吴南山在从延安参加边区教育工作会议回庆阳县途中,恰遇“汉训班”第三期同学祁三益,由于两人都是西锋镇人,祁三益便把此行的任务等情况向吴南山和盘托出。

吴南山得知军统已有大批特务打入延安,暗自吃惊。为了钓到这条大鱼,他对祁三益说:“你通过驻扎榆林的共党友军邓宝珊部开的证明信去延安是不行的,因为现在国共关系紧张,延安查得很严,不如先随我去庆阳再说。”由此成功拘捕了祁三益。

祁三益同样也是一位抗日热血青年,误入军统训练班结业后,留班当了四至九期学员的教员,有爆破技术专长。为了摸清戴笠的“汉训班”底细,周兴于1941 年10 月指派保安处侦察科长布鲁去庆阳县与吴南山他们接头。布鲁,原名卢茂焕,又名陈泊,是我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他和时任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的陈龙、总政治部负责锄奸工作的副部长钱益民并称延安三大“侦察专家”,还戏称布鲁是延安的“福尔摩斯”。

布鲁为了验证祁三益交代的真实程度,指令他在庆阳寻找有无“汉训班”的学员,一周内认出了2 人。经审讯,与祁三益的交代完全吻合。随后,布鲁又带祁三益到延安。利用五一劳动节集会的机会,布鲁等身穿便衣,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故意放慢入场速度,使隐蔽在一旁的祁三益便于指认。入场完毕,祁三益共指认了24 人。

数天后,保安处抓捕了潜伏在延安的军统特务32 人,他们分别打入了从中央到地方的50 多个单位,且大部分已混入党内,有的甚至进入了机要部门,有的女特务还嫁给了我党的领导干部。将他们拘捕后,对其中31 人进行反用,“为我服务”。边区其他县也先后抓捕24 人,其中多数人都向我投诚。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祁三益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保安处历时三年侦破被称为陕甘宁反特第一案的戴笠“汉训班”,引起了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及周兴说:“这个案子给我们上了一课,特别是给那些对存有幻想的人上了一课。可惜我们的布鲁太少了,今后要多调几个像布鲁这样的干部,来加强延安的保卫工作。”

巧施连环反间计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保安处接到富县报告称:有洛川县党部干事王忠岐来投诚。而据该县内线掌握的情况,王忠岐是个顽固的中统特务,他的投诚极有可能是中统洛川调查统计室主任单不移设计的圈套。为了弄清虚实,周兴向保安处特派员赵去非授以“以夷制夷,巧施反间计”的策略,赵去非以八路军三五八旅的参谋身份来到洛川县。

酒席上,赵去非首先坦诚地向王忠岐打听驻洛川特务情况。王忠岐为取得共产党的信任,如实讲了一些内情。接着,赵去非故意放话,郑重地说:“王先生,前些日子从富县跑到洛川的那个人,你们的主任没有怀疑吧?”言下之意是告诉王忠岐:那个自称是共产党叛徒的人,原来是共产党的间谍。

王忠岐回到洛川,向单不移作了汇报,单不移听后,大喜过望,以为挖出了一个共产党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个共产党的叛徒处决了。

几天后,王忠岐又自称来送情报。赵去非借机迫使他又交代了八九个隐蔽在边区的中统特务和拟发展为特务的名单。旋即,赵去非把他软禁又设法让他逃回洛川,上演了一场特务“窝里斗”的好戏。果然,王忠岐从富县逃回后,引起了单不移的怀疑,追问之下,王忠岐只好承认已向赵去非提供了几个隐蔽的特务名单。当单不移通知这几人转移时,发现他们都已被共产党拘捕了。气急败坏的单不移立即下令将王忠岐活埋了。

单不移活埋王忠岐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延安,人们都高兴地说:赵特派员演出的这场“借刀杀人”的反间计戏,真是比三国时的“蒋干盗书”还精彩,还过瘾!而在洛川,官绅们都纷纷对单不移表示极大不满,使得单不移灰溜溜离开洛川。不久,中统方面即安排系中共秘密党员的石志文出任中统驻洛川调查统计室主任。

“保卫局并不可怕”

据有关资料,中共保卫史上第一次“外事”活动,是1936 年周兴接待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采访。

斯诺采访时曾经问周兴:

1. 人民犯了哪些法,保卫局才能逮捕他和惩治他?什么情况才能判处死刑?

2. 保卫局是否逮捕、审判和惩治政治犯?或送给人民法庭?什么时候是“紧急的司法处理”?

3. 你控制的警察力量有多少?

4. 现行的保卫政策和以往(在江西)的保卫政策有哪些不同?

5. 在陕西,除了你处以外,是否还有一套“习惯的”警察制度?

6. 苏维埃政府在对待政治犯上和有什么不同?

周兴回答:“保卫局的任务是保卫革命成果。反革命分子在红军到达后并不会停止他们的活动,为了反对他们,保卫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并以教育的方法来改变还不是死心塌地从事反革命活动的那些人的头脑。”

“保卫局并不是那么可怕,它只不过是保卫苏维埃政权,现在是保护扩大的统一战线。”

“现在,我们承认人民中间一些新的范畴,这部分人一方面反对日本,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共产党。这些人,首先,只要他们不企图通过暴力来苏维埃政权,不会受到逮捕、惩治或虐待。我们正在教育他们,和他们开展思想斗争,只不过不用暴力和镇压的手段就是了。其次,我们也没有没收他们的土地,而是让他们自行耕作。最后,我们还在政策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政治照顾。”

对于斯诺的具体问题,周兴也一一作答,而且,特别论述了保卫局和宪兵队(或政治警察)的四点不同:不会秘密地杀人;一人犯罪一人当;实行教育宽大政策;犯人不受拷打和虐待。这表明,在党的正确路线下,我党的保卫工作已经有了系统的政策。

斯诺将周兴的回答认真记录并写入自己的著作。

延安之行改变了斯诺的看法,此时,在他的心目中,共产党已经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而周兴,也不是什么“特务头子”了。那时,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巩固的根据地,只有陕甘宁这一块。周兴当时担任的西北保卫局局长,几乎可以说是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公安部长了。独膺重任,倚重可知。周兴全力投入了保卫工作的特殊斗争。

(节选自《检察生涯――高检院二十七位卸任副检察长访谈录》,有删改)

 周兴与新中国第一部治安法规

1954 年8 月,周兴调任公安部副部长,分管全国的治安、劳改工作。

1957 年年初,大批盲流人员涌入北京,栖身前门火车站等地,其中混杂着一些小偷流氓,他们白天混入街头作案,晚上回车站睡觉。这里虽然不属周兴直接管理,但他十分重视首都的社会治安,决心亲自调查解决。

春节前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周兴身穿一套蓝布旧棉袄,头戴一顶翻毛羊皮帽,脚穿一双棉鞋,打扮成农村干部模样,带着秘书和警卫员、驾驶员一行四人,悄悄地走进了前门火车站。从票房到候车室、行李房、站台转了一圈。然后,重点走访了候车室的盲流人员。

在票房门口,周兴遇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泪流满面地向他们诉说了自己被骗的经过。他从辽宁营口农村来北京寻找亲戚,没有找到,昨晚在候车室凑合睡了一觉。今天一大早就到票房买回程票,排队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小伙子主动问他要买哪儿的票,并答应帮助他购买。老大爷信以为真,把车票费交给他。没过多久,这个小伙子连影子也没有了。老大爷束手无策,顿足捶胸。周兴听了他的诉说,立即叫秘书领着老大爷到北京铁路分局车站派出所找所长解决。后来由所长把老大爷交给跟车的民警,免票把他送回营口。

派出所所长听说周兴副部长来车站查访,就赶到候车室把他们迎到派出所,详细汇报了车站的治安情况。周兴一边听,一边记,中间不时提问,叫派出所的同志回答。这次调查访问持续了七八个小时,把基本情况搞清楚了。

走出车站时,不觉东方破晓,雪花已经止住,寒风扑面而来,可周兴毫无倦意,又叫驾驶员老陈把车开向铁路公安分局。微服夜访之后,由周兴口授,秘书记录,稍作文字修改,向彭真、罗瑞卿同志写了一份简报,提出要集中精力整顿首都的治安秩序。

一周后,彭真同志批示同意,由公安部办理。在公安部党组书记罗瑞卿、副书记徐子荣的亲自主持下,党组研究确定由周兴负责,组织公安部和北京市公安局、铁道部公安局的力量,立即清理、收容、遣散盲流人口,打击刑事犯罪。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火车站的秩序焕然一新。

上一篇:学习指导范文 下一篇:退税申请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