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西安古民居

时间:2022-10-28 04:14:26

岁月如歌,物是人非。寂寞的古民居穿越千年,守望着。在新与旧的交替中,在光与影的缝隙间,尘封的历史在这里复活。

寂寞的守望者

早春三月的西安,寒意未消。午后,我独自在小巷子里找寻那些散落在摩登高楼间的古民居。宽阔的大街上,明媚的阳光有些刺眼,但一走进那些古旧的巷子,阳光似乎被神秘的吸收了,只剩下一些破碎的亮片。楼房见多了,乍一见古朴的民居,还真有些意外。

从柏树林走到湘子庙街,再从湘子庙街走到西木头市,见到了两座大门紧锁的古民居。一样的黑色大门,一样的方形院落,一样的秦砖汉瓦,透过门缝影影绰绰看到里面的雕花窗棂,以及门前已经被磨得光溜溜的拴马石……

光阴荏苒,只留下这些不会说话的物件。它们是小院最忠实的仆人,也是历史的唯一见证者。造它们的人去了,留下它们在尘封的沧桑中述说那些逝去的往事。

从西木头市出来,过北大街,穿过鼓楼城门洞,就到了回民历史街区。被授予“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化觉巷232号就在这个街区内。

化觉巷现在已经成了古玩一条街。这里像是一个被时间遗忘了的角落,任何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理直气壮、密密匝匝的摆在摊位上。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直前行,化觉巷232号的门楼便映入眼帘。

在一大堆琳琅满目的古玩商品包围下,小院的门被遮挡得很不起眼,但是门楼上花纹独特的青瓦,让这个宅院显得孤傲和与众不同。这个巷子里绝大多数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纷纷被拆除或重修,除了远远矗立着的大清真寺,这个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合院再没有别的同伴,古老得让人觉得寂寞。

西安古民居和北京的四合院不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这户宅院的主人,祖上在清乾隆年间做蜡烛生意,成为当时的富户,控制着西北五省的蜡烛市场。家底丰盈后,便修建了这个宅院,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个小院虽然不到300平方米,但是从宅外到院内却设置得曲折细致。房子保留着200多年前的格局,从门的设置,到院子的格局,再到各种装饰都具有典型的关中风味。镶有门环的黑漆大门内,照壁把整个院落分隔成前、后两院;为防止前院客人看见后院女眷而特设的两扇屏门,除非逢有喜事或节庆,平日轻易不开,客人要从两侧绕行。过了屏门才得以进入里院。上房有两层,东西朝向,南北各有一间厢房。走进其中,无论是门窗,还是格局,都像是一部史诗,只因深沉而缄默不语。

偌大一个西安城,像化觉巷232号保护得这样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已经很难找到了。

它,已然成了古城小巷里最寂寞的守望者。

谁来拯救?

关于古民居对古城的重要性,有人曾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历史文化名城比作一个人,城市的山水环境和城市格局如人的骨架和体魄;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是人的五官;历史地段是人的肌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则是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情趣。如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传统民居都消失了,那么这个人就成为了一个躯壳。

西安市文物局古民居保护办的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现在正在下大力气拯救西安的古民居。然而,由于住户不配合等原因,西安市内现存古民居的具体数字,一直无法确切统计。

如何拯救古民居?据了解,易地迁建是近年来解决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争夺地皮的常用办法,也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和西安都城隍庙的修复工程很相似,但又要麻烦许多。首先要做好测绘工作,定好迁建的位置。其次,把建筑的构件如门、梁、柱、枋、瓦及雕刻逐一编号,拆下后要保护好以免损坏。而且拆、建要同时进行,边移边建,如果拆完再建,一些构件容易损坏。这些工作一定要原材料、原构件、原工艺,由古建公司以及有经验的老工人、老技师来做。但由于迁建造价往往比建一座新的高得多。到目前为止,西安没有一座百年老宅实现易地迁建。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从学术角度对此做了深层次的解读,他说:“文物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种,建筑文物是不可移动文物。所谓不可移动,不是说在技术上不能实现移动,而是不应当移动。其一,这类文物往往是作为事件地而存在的,一移动环境价值也就全部消失;其二,移动会使原真性、完整性遭到部分毁损。理论和技术上都达不到时,只会使文物迅速‘死亡’。”

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3月,西安启动了“皇城复兴”计划,准备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计划用50年的时间,把西安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为中心发展区、顺城旅游服务区、城市功能发展区和入城区,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雄风。

既然失去无法还原,既然迁建无法完美实现,为何不趁现在对古民居好好呵护呢?

上一篇:文化特色比修复古街重要 下一篇:春色荡漾然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