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健在老红军

时间:2022-07-15 11:31:14

《寻访健在老红军》通过老红军漫长的风雨人生,把历史与今天有机地连接起来,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从不同角度折射着长征的精神内涵。

比之于一般的讲述故事,《寻访健在老红军》有三个特点。一是讲述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征的亲历者越来越少,创作者按照有关单位提供的情况,花时间精力寻访到这些老红军,请他们面对镜头、面对观众,讲述长征的亲历故事,一批老红军在纪录片里露面,赋予了片子极强的说服力。二是故事具有传奇性。片中每一个受访的老红军都有过与大军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的经历,但他们又有各自独特的方面。三是故事具有现代性。主创人员不仅请老红军谈过去,也请他们谈现在说将来,通过他们的讲述把红军的故事延伸到现在,给人以圆满的结局。

――汤恒(文艺局副局长)

一部旨在弘扬长征精神、向建军80周年献礼的26集重大题材电视专题片《寻访健在老红军》,日前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感人的情节,获得了审片人士的高度评价。相比于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雄关漫道》,该片通过24位平均年龄92岁以上老红军的讲述和回忆,配合“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长征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内涵。

在50多年来相关纪录长征的活动中,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方执信影视策划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国联通资助的《寻访健在老红军》可谓集大成之作:相比于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多位摄影师重走长征路、2004年北京青年报社和新华社分社十位记者采访健在老红军,该片是一部距今时间最近、形式最新颖、结构最完整的影像作品。

视角独特:24位寻访对象都是“当年红军中的普通战士,今天生活中的平凡老人”,通过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传奇色彩震撼今天的观众

我是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观看这部专题片的。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觉得有一种激情被点燃,有一腔热血在奔涌。凝望着荧屏上一个个老英雄的影像,我们仿佛进一步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崇高。这些依然健在的老红军,他们曾经是那样的普通,但因历史的光辉而在今天却愈显得伟岸和高贵。也许有一天,这些英雄们会真的老去,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创造的千秋伟业必定会长驻人间。

――汪守德(总政文艺局局长)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一系列热烈而持久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宣传作品,这些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多批量、全方位地讴歌着伟大的长征精神,缅怀着红军先烈的英雄业绩和壮举。在所有的书画、展览、影视作品中,电视专题片《寻访健在老红军》将人物锁定“24位当年红军中的普通战士,今天生活中的平凡老人”,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引人注目,也发人思考。从“寻访”的角度来看,它结合真人讲述、情景再现的形式,使长征从70年前的历史成为活生生的人生故事;从“健在”的角度来看,它可谓一次抢救“活化石”之举,当年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人已经愈来愈少,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格、每一桢画面都将弥足珍贵;从“老红军”的角度来讲,片中人物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84岁,一批白发苍苍、精神矍烁的老人群像呈现在屏幕上,讲述生命中的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世事沧桑,带给今人的将是怎样活生生的感动与感慨。

《寻访健在老红军》通过老红军漫长的风雨人生,把历史与今天有机地连接起来,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从不同角度折射着长征的精神内涵。片中有两个篇章堪称“催泪弹”,其人物的命运多舛、今昔感悟无疑会让今天的观众揪心。93岁的王泉媛老人,从童养媳、女战士到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西路战陕北后全军覆没,她不幸被马步青部俘虏,关押两年后千辛万苦逃跑,到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发给她5块钱路费让她回老家。老人忆景生情:“当初我遭敌人殴打,一天打断20多根棍子,都没流过一滴眼泪,后来拿着5块钱回家时,眼泪哗哗就流下来了”。91岁的李中权老人,讲述的是他和母亲在长征途中的生离死别。母亲把她的几个儿女都交给了红军,但是儿子在途上几次遇到母亲,都只能短暂话别,最后一次遇到母亲,明知年迈的母亲拖着幼小的弟妹肯定无法走出草地了,当年的他却一句话也没说,留下了一匹马,头也不回,跟上队伍走了。几十年过去了,老年的他每天都有一个时辰钻进书房默默面对母亲的画像,悔恨自己“当时怎么不回头多看娘几眼呢”……

形式新颖:结合纪录片的纪实方法与故事片的表演方法,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老红军70多年前经历的彼情彼景

在纪实风格和艺术创新审美之间的探求,也是对长征这一精神富矿的深层开掘。这是对长征精神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对真理、人格和信仰力量的重新解读,从而也就可能增加镜头聚焦历史的分量。

――明振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在重大题材电视专题片中,《寻访健在老红军》是惟一一部结合纪录片纪实方法与故事片表演方法,采用了情景再现形式的作品。总制片人王建锋介绍说,因为当年的红军战士到达延安后才有照片,为了还原长征途中的真实情景,摄制组在完成全部实地采访之后,决定另外组建一个故事片演职班底,采取拍摄影视剧的方式,用艺术再现的方式重现老红军70多年前经历的彼情彼景。

传统的拍摄空镜头或选取相关故事片画面配解说的叙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司空见惯。《寻访健在老红军》的编导们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以老红军真实人物为叙事基点,以讲述的故事时间为贯穿线索,让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跳跃衔接自如,增强了可视性和观赏效果,这种新的探索是一种类似边缘化的创作尝试,创新、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

从实际效果看,“真人讲述+情景再现”的结合是有机的,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牵强的,生硬的演绎。情景再现中的人物不是为演戏而演戏,而是帮助讲述者进入一种体验,表达一种情境,从而增强观众对历史情境的理解,观众也决不会把“情景再现”的历史当成历史本身。

市场运作:要像发行电影那样去推广这部纪录片,好价格才不辜负好题材

《寻访健在老红军》这部电视专题片感动、激励着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它把我们带近老人们身边,听到他们的呼吸,它让两代人、三代人亲密地靠在一起,让历史和现代在精神上对接起来,让崇高的历史精神和支撑着先辈们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理想和价值观,得以在现代条件下继承和重建。

――杜高(中国戏剧出版社原总编辑)

一部被出品方认为“谁看谁感动”、被媒体誉为“震撼心灵”的作品,眼下到了与各家电视台签订收购合同的时候,然而,它却无法获得想象中的优质价格。究其原因,总制片人王建锋坦言:“国内可以说还远没能形成健全、有序的纪录片交易市场。在大多数人心中,纪录片因其立意高远、风格独特,观众似乎就锁定在了具备一定知识层次的特殊群体身上。一些电视台认为纪录片无法取得高收视率,广告客户跟不上,不愿意花高价购买纪录片。”

事实上,类似《寻访健在老红军》这样的纪录片,其受众定位就是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高级将领,“任何人只要静下心来看5分钟,就会被片中的人物感动,就算不懂长征这段历史的年轻观众,也会与人物的大起大落、传奇命运产生共鸣。”

王建锋认为,以往电视台推出纪录片,大多是自产自销,即使外购纪录片也只能拿出每分钟几百元的价格,相比电视剧在各地电视台的收购价3-5万/集,纪录片的待遇要差很多,业界甚至有一种说法“电视台几乎就要白播纪录片了”,与此同时,大多数纪录片的出品更多是靠财政拨款支持。而《寻访健在老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真正按市场化操作的纪录片之一。

即便如此,王建锋对《寻访健在老红军》的市场还是充满信心,他声称“要像推广电影那样去开拓这部纪录片的市场”。眼下的王建锋正奔波于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与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商谈该片的购买意向。而且王建锋给自己的指标颇高:“我希望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能真正按市场化操作,我们在心目中给它定了一个价,低于这个价格就不卖了,只有这样才不负《寻访健在老红军》这样的好题材。”

让王建锋感到欣慰的是,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正在筹划出台扶持国产纪录片的优惠政策,各地电视台也闻风而动,努力提高纪录片的收购比例、价格。近来,《故宫》《大国崛起》《我的太阳》等纪录片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也让业界为之一振。王建锋补充道,中国联通各地分公司为这部片子提供了大量支持,他们的资助“完全不计回报”;此外,片中李中权老人的经历引起了一家金融投资公司老板的兴趣,对方表示“一定要投资将这个故事搬上荧屏”。企业界正在积极关注着中国的纪录片,老百姓也在翘首企盼真正高品质、发人深省的艺术精品,投身纪录片的业界人士更该奋力而为,为开拓中国纪录片的一方天地而扎实工作。

上一篇:人人竞学李双双 下一篇:从《卧虎藏龙》到《无极》的票房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