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民俗与运河文化

时间:2022-10-28 03:59:49

台儿庄民俗与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从古流到今,从冬流到春。奔流不息的运河水润泽着运河两岸的肥沃土地,滋养着运河两岸儿女,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两岸儿女世代传承着厚重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孕育着运河两岸富有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运河催生了台儿庄的今昔繁华,古战场传扬了台儿庄人民的英勇不屈。整体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独有到了山东台儿庄段转了弯变成东西走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儿庄运河文化。运河南北两岸的方言、民俗成了台儿庄运河文化的基石。

一、小方言,大乐趣

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建于明代,经过伽运河贯通于苏鲁两省。东段运河转弯处南岸属邳州,北岸属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在向西一点有运河古城台儿庄,并建有台儿庄运河大桥,大桥南头就是江苏省,陈庄和杨楼虽然村庄相邻,土地相连,水源相通,人员相亲,但却隶属于两个省。界限只有一步之遥,方言却相差万里。如:山东陈庄人说:压面。而江苏省杨楼人说:挤面。西红柿陈庄人说:洋柿子,杨楼人说蕃茄。地瓜,陈庄人说:山芋,杨楼人说白芋。倒水,陈庄人说:豁水,杨楼人说坑水。有意思是陈庄村一村民娶了一位杨楼村的媳妇,当有客人来时丈夫让新婚的妻子倒水招待客人,说了几遍,妻子不理解在那打愣发呆,又说几遍,说急了,妻子把开水坑掉,弄得客人没面子。丈夫解释说:我让你把开水倒进茶杯里,而不是豁掉。后来才知,虽然事件音相同,但方言有差别,新婚后搞了个小花絮也无大碍。在运河北岸山东彭楼中学工作着几位运河南岸江苏藉的老教师,由于方言的差别曾闹出笑话和幽默,有一次江苏藉杨老师大冬天在屋里洗头,洗完后喊屋外的山东籍的刘老师把外面绳上的手扶子拿来,说了几遍,刘老师回话说:什么手扶子,没有。杨老师忙改口,手扶子就是晒在绳上的毛巾。刘老师才明白过来。还有一次江苏籍的骆老师从家中回来,说为同事带来一箱长果,山东籍的几位老师感到希奇,不知是什么贵重物品,下课后争先恐后来到骆老师宿舍,骆老师忙打开纸箱,一人一捧长果。此时大家相对而笑,原来认为的希罕物就是本地的花生。运河北岸称花生,运河南岸称长果。还有一次,江苏籍的杨老师到饭店请客,点菜时说:先上一碟“果米”。听后,几位教师纳闷,一碟果米,太少了。一会厨师出来说:没有“果米”。杨老师说:我看到了。指着说:那就是。厨师忽然明白了。果米原来就是剥好的花生米。他说的的碟子就是我们说的盘子。后来老师们总结了一下:运河南岸说茶其实是白开水,角压车是自行车,妈糊是菜稀饭,馍是馒头。父亲运河南岸称搭北岸叫爹。这正是:一河之隔跨两省,方言称呼各不同,原来指的同一物,南北两人叫不同。运河南北两岸方言不同,但亲情相通,生活习俗几乎相似。如大都喜大碗喝酒,大碗喝汤,喜吃辣等。

运河两岸有的方言也几近相同,如,得(di):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倒头:指死人(常用做咒骂的话)。晃悠:晃动;坐在船上晃悠的难受。糊弄:欺骗、蒙混。(kui):用指甲抓搔;痒痒。娄子:乱子、纠纷。脑门子:前额。潲(sho):下雨了,关上窗,别让雨水潲进来。兴许:也许、或许。胰(y子:肥皂。还有许多,在这不一一列举了。

二、小民俗,大亲情

运河南北两岸,特别是运河古城台儿庄人,大都喜欢聚族而居,北屋三间为主房,数院相连。早年大都为土墙草屋,半草半瓦以至全瓦,现多为平房、楼房为主。建房择吉日动工,放鞭炮以示庆贺,以祛鬼避邪。房子四周不冲路,不冲沟,如果不可避免时用“泰山石敢当”石碑避之。院中水忌倒流,房屋之水一般流入家中,向右西南出口流出。院前不栽桑树、松树,院后不栽柳树。主食以面食和稀饭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主食丰富多彩,但仍以煎饼、馒头、大米为主食。旧时以大襟褂、对襟褂、直档扎腿裤为主,多为青、蓝、白土织布,现在青年多以西装,面料也丰富多彩,衣着时尚。

婚嫁程序一般为:提亲、打听、订婚、“过小柬”、传启、送彩礼、定婚嫁日、看日子、选大例月、婚嫁。结婚前一天烧喜纸、上喜坟、滚床;结婚当天蒙脸红子、迎轿子、勒性子、撒夫子、拜天地、撒帐、挑红子、听房;婚后回门。

丧葬实行土葬,现在除少数民族外,都实行火葬。穿寿衣,死后喊路,开门成殓,泼汤,吊唁,辞灵。出殡时长孙招魂幡、路祭,找阴阳先生选墓地,下葬时第一锨土长子喊避土或躲土。下葬后要圆坟,老人死后一月内,孝子要住老人屋,百日内不脱孝服,不剃头刮须(现在多数已废),当年春节不帖对联,烧五七、烧百日、烧周年等祭祀活动。

民俗民风运河两岸大致相同,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甚至同一地区,由于运河相隔,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台儿庄运河大桥西不远,运河两岸都是山东省台儿庄的范围,其风俗习惯也不近一样;就拿结婚回门一事来说,就有一个案例。“当大客”(注)在鲁南、苏北以及运河两岸,“客”的方言发音为“kei”(上声),是指结婚时送新娘一起来的娘家人或是在婚后娘家人过来接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的,一般是新娘的叔叔与哥哥或哥哥与侄子担当此任,最理想的是两辈人共同担当。再者,新女婿头一趟走丈人家,那也是“大客”。“大客”来了,要请那些有名望、有身份、懂礼数的头面人物作陪,接待规格很高,那是相当地隆重。为了完美,双方都要打听好对方的风俗习惯,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往好里做,现在可能不太拘泥了,从前可有讲究。运河南岸接、送新娘都当“大客”待;运河北岸的一些村庄,接新娘的时候不等客、不管饭,只有送新娘的时候才隆重接待。从前,运河南有一家闺女嫁到了运河北岸,娘家哥哥牵毛驴去接妹妹回门,不知道风俗有异,赶在中午才到,意思是免得让陪客的人干等着急。可是到了新郎家,见人家一点动静也没有,婆婆只是冲着新媳妇说了一句:“您嫂子,你哥来了,拾掇一下快走吧。”新娘提着包袱出来,对哥哥说:“咱走”。就懵懵懂懂地走了。出了庄,妹妹说:“哥,怎么来这么晚啊?”哥哥说了自己的想法,妹妹笑了,说:“人家运河北岸的风俗是接不管饭,送管饭。”哥哥明白了,没作声,心想:这是孬法子,太利已,让“大客”饿着肚子赶路,不近人情,不应该。等到送新娘回婆家的那天,他就来了个早去早回,到了村口就让妹妹自己进村,他呢,牵着毛驴往回走了。新娘进了家,一家人还有陪客的众人都伸着脑袋往后瞧:“大客”呢?新娘说:“俺哥骑驴回去了。”这下子众人等都慌了神儿,赶紧出村追啊。人家骑驴走得轻松,后面众人耍腿可苦喽,好歹追到河边追上了,生拉硬拽,人家就是不回头。没法子,陪客人使命在身,急中生智,有人迎面跪倒:“大客”不回,俺就不起!大家都学着跪下了。这是一道杀手锏啊,没想到“大客”也不简单,给人家也来个以跪还跪,僵持到太阳西下,最后以“大客”妥协为结局。大家事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便户户相传,村村相传,引以为戒,运河北岸十好几个村庄的习俗因之改变,随了运河南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客”接、送新娘,一律管饭、隆重接待。

(作者单位:台儿庄区贺敬之文学馆)

上一篇:从《规训与惩罚》解读福柯思想 下一篇:浅谈舞蹈教师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