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华容道曹操命不该绝的原因

时间:2022-10-28 03:58:20

摘 要:华容道曹操命不该绝的真正原因不是关云长义释曹操及天象推测,而是诸葛亮基于三分天下的战略考量及曹、刘、孙三方势力相互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华容道;曹操;三分天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05-01

提起三国的这段历史,后人总是唏嘘诸葛亮智算华容计无遗策,感慨关云长义薄云天义释曹操。将一代奸雄曹操在华容道的侥幸活命归结于关羽的不忘旧情,就连事后刘备问及诸葛亮,孔明也以天象预示此时曹操命不该绝,让关羽做顺水人情相答。那么,事实仅如表面所揭示的那样简单吗,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挖掘并解析华容道曹操命不该绝的真正原因。我们知道,让关羽守华容道是诸葛亮故意为之,因此借天象推知曹操合当不死并非本质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决定不能让曹操此时死,下面我将由两个方面来阐释原因。

一、三分天下既定思想的执行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诚感动天,诸葛亮未出茅庐为其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取而代之,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此时,三分天下的局面还未形成,赤壁鏖战已令曹操元气大伤,不敢再饮马汉江。若此时让曹于华容道,刚刚统一起来的北方必定再度混乱,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东吴。赤壁之战后,孙权势力大增,若曹魏正好让其集中力量剪除势力最弱的刘备。任诸葛亮再神机妙算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利于三国的形成。曹操虽败,但在北方的势力仍是最大的。当时刘备还无立锥之地,需要曹操来牵制东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而东吴也需要刘备来制约曹操,使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三方势力互相牵制,刘备借此得到了一个站稳脚跟的机会,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这种三方博弈的格局,最终才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一开始就深知这一点,因此基于这种战略规划,他不会也不能让曹于华容道。

二、笼络人才的人情运用

提起关羽,不得不让人仰其千里走单骑之义,慕其温酒斩华雄之功,慑其五关斩六将之威。他是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万人敌”,是刘备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更难得的是,他与刘备相交于草莽,结义于患难,多少年随刘备飘零于诸侯间,仍不改赤胆忠心。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自言“如鱼得水”大有畅快平生之意。这让关、张极为不满,刘备集团存在将相失和的矛盾。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算准曹操败退的路线,在三分天下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华容道故意用关羽设伏,用军令状相协,卖了一个天大的人情给关羽。诸葛亮知道曹操对关羽有君子之义,而关羽为人不为势迫,不易利诱,但对恩义却能死而后已。关羽见曹操狼狈,必不忍趁人之危而杀之,成就其“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的义举。军令状在前,免其不死的举动让关羽及其他将领对诸葛亮冰释前嫌,心服口服,刘备的人才集团达到空前的万众一心,将相和睦的局面。诸葛亮凭此笼络了刘备集团的人心,建立了在军队面前的绝对权威,为日后指挥调度、令行禁止地袭取荆州,开拓益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华容道“义释”曹操仅是表面上做给别人看的功夫,而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基于刘备集团的战略需要,曹、刘、孙三方势力集团利益博弈的结果。从这一史实出发,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人们在三方博弈局中能否获胜,不单取决于它们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博弈方实力对比所形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中,正确运用游戏规则,实力弱者反而比实力强者更有胜算。对实力弱者如刘备集团来说,积极争胜并不是主要目标,如在华容道杀掉北方霸主曹操,会激起实力稍次的孙权集团吞并自己,保证自己的安全,稳步发展才是赢得最后胜利的砝码。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诸葛亮正是借赤壁鏖战,放走曹操成就其一箭双雕的计谋。第一,放走曹操是既定方针,符合三分天下的战略;第二,神机妙算,笼络关羽,“将相和”在全军前树立起绝对的权威。因此,华容道,不单有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更有太多的政治考量。曹操命不该绝、九死一生岂非人力为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华容道与历史执揖相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范如国.博弈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中国农民旅游节形象大使的形象设计 下一篇: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