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建议书》基于前置性习作评改案例

时间:2022-10-28 02:28:15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建议书》基于前置性习作评改案例

【设计理念】

一、前置之“实”

近年来,全国习作检测中非常关注实用性文体,而建议书就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对于高段习作的目标描述非常清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尤其是对于建议书的讲评,前期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把综合实践前置,通过调查积累素材。学生可分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保存下来,把素材积累得殷实。

为了便于在评改课时可以聚焦内容的修改,而不必关注文体格式上的修改,我通过微课教学把建议书格式前置,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格式写法,并自主完成习作,根据学生实际反馈制定评改要求。

二、评改之“用”

在习作讲评时,结合综合实践积累的资料,引导学生用“说明方法”将“现象”部分描写得更加清楚、具体;用“三维法”引导学生将“建议”部分修改,体现它的价值。最终使学生会用建议书,提升习作能力。

【目标定位】

依据教材目标:新课标中对于高段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学写建议书等常见应用文,内容符合文体要求。”而建议书的内容,主要是写清楚调查的现象,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另外,《新课标》也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依据前置反馈:通过前置性习作的批改发现,全班学生普遍没有把调查得到的污染现象写具体、清楚;另外,之后提出的建议部分,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的建议没有切合实际,价值无从体现。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转换,产生修改习作的兴趣,乐于修改习作。

2.通过前置素材对比,会利用说明方法将“调查现象”写清楚、具体。

3.通过范文引导,学会按“三维”法将建议修改得切合实际。

【案例描述】

一、实践调查,框定格式――“综・式”前置

1.明确主题,实践前置――收集资料

为了便于聚焦评改目标,我把本次主题确定为写一则“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师:在我们确定了主题之后,再来看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写建议书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

生1:需要进行关于“污染环境”的现象的调查,然后才能把调查到的现象写清楚。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分工的讨论,最后完成分工表格,明确各自的分工。

学生经过组内讨论,最终明确分工,并在双休日进行实地调查,并最终积累相关的文字、图像资料。

2.微课导学,格式前置――明确格式

教师制作微课,让学生明白前置学习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的写法。

(1)建议书的内容

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2)建议书的步骤

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建议书的格式

标题;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3.习作前置,一稿批改――了解学情

教师关注学生的习作内容,反馈得出:调查现象部分,学生普遍没有写清楚、具体;而学生提出的建议,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治理的途径也没有明晰。

生1:近期以来,某地的大气污染很严重,这是因为大量的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才造成现在的大气污染,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造成我们呼吸困难,导致人们中毒死亡。(评:现象简单)

生2:近期,某地正在进行污水管道的改造,很多挖掘机在路上穿行,使得道路破裂,黄沙漫天,道路旁的树木枯死,甚至许多沙石倒进河流,污染了整条河。(评:整个现象描写清晰)

生3:最根本的一点是普及环保意识,只有人类具备环保意识,上述的建议才能顺利实施,地球才能转危为安。(评:怎么普及没有写出来。)

二、聚焦要点,方法领航――评改“依法”

1.基于素材,说明具体――聚焦“现象”

(1)角色转换,阅读习作――发现要点

师:既然建议书是写给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的,只有采纳了你的建议,才能体现出你的建议书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来角色转换一下,假如你来做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看这两份建议书,你会采纳哪一份?

教师出示学生的两份建议书。

学生评选――全部都选第一篇。

师: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第一篇?

生1:它的污染现象描写很具体,第二篇很简单。

生2:它的现象的描写很清楚,不是很笼统的。

生3:它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生4:它的建议很切合实际。

……

师归纳: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篇建议书要被相关部门采纳,体现出价值,就必须把这两块的内容写好才行。

(2)聚焦“现象”,对比阅读――领悟“说明”

教师出示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

师:我们来聚焦这份关于水污染的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你觉得好在哪里?请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或者圈一圈词语,并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阅读,并批注。

生1: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河水污染的范围写具体了。

生2: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把河水污染的后果写清楚了。

师:以小见大,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呈现出来,更能带给人震撼,直刺人心!

生3: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污染程度形象写出来了。

师:打了比方,更加形象地写出了污染的严重。

生4:小作者做了一个假设,把后果写清楚了,更使人体会到了后果的严重性。

师:这样一个假设,把可怕的后果揭露了出来,怎么能不发人深省,不采纳你的建议呢?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如何才能把这一现象写得震撼人心,体现出价值?

师归纳: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来具体、形象地描写调查得出的现象。

(3)结合素材,修改“现象”――运用“说明”

师:我们再来看这则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老师把与之相关的调查所得的资料,包括图片,都在课间上呈现了,请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这份建议书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清楚、具体些。

学生进行修改――教师结合范例中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说明“实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自己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加清楚、具体。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2.范文引领,“三维”思考――聚焦“建议”

(1)研读分析,明确要点――切实可行

教师出示下水文。

师:我们来自习研读,看看老师的建议部分,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1:提的建议很具体。

生2:提的建议很切实际,没有异想天开。

师归纳:是的!要想被相关部门采纳你的建议,那么你的建议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交流体会,引出方法――体悟“三维”

教师出示下水文,引导学生发现提建议的方法。

师:老师的建议提得好,好在哪里?

生1:针对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来提的。

生2:针对实际的生活需要来提的。

生3:建议的实施过程很清楚。

师归纳:原来建议的有效与否,我们可以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三个维度去衡量。

(3)范例交流,修改“建议”――试用“三维”

教师出示一份建议提得不切实际的建议书。

师:同学们,这份建议书提的建议不是很好,请大家根据“三维”法,从实际去思考,帮助修改一些建议。

学生交流修改的建议――教师根据“三维”法,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运用“三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修改自己的建议部分,以使自己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也能让相关部分予以采纳。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教学反思】

一、前置之“实”

1.调查前置,积累素材

写作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习作的素材,学生的习作将毫无深意。建议书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实践调查,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基于此,我才把调查现象前置,积累了习作素材,文字或图像,有图有真相,使之后的评改不是空对空,而是有针对性地修改。

2.格式前置,聚焦写法

新课标指出:“习作,其实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因此,不应该框定学生的思维和习作的内容等。而前置性习作能真正体现这一理念。但是,建议书却有自己的文体要求,如:调查主题、书写格式等。只有在学生明确格式写法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写出一份自己的建议书。把格式的教学前置,教师在讲评时,就可以节省时间,对建议书的内容集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评,引导学生用适用的写作手法来写这两块内容,提升建议书整体的质量。

二、评改之“用”

习作评改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要点是否突出,有没有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抓要点,进行重点攻坚,把讲评落到实处,达成评改目标,而不是泛泛之谈。通过学生前置习作的反馈,我发现本班学生写建议书的难点其实就在于两点:调查现象描写得具体、清楚和提的建议切实有效。因此,我在讲评时就紧紧抓住这两大难点去突破。结合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我梳理出突破这两大难点的方法:把现象描写得清楚、具体,可以运用说明方法,使之具体生动;把建议提得有效,主要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前置收集的资料紧密结合,根据实际,把这些方法渗透在学生的交流评改之中,达到讲评的实效,学生习得了习作方法,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三、课后之“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我把“三维”法教给了学生,但是,因为这只是一个思考的方向,并没有实际的衡量标准,而且,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不同的权利范畴,学生也不尽了解,因此,纠结较多,学生提的个别建议还是略显空洞,不切实际,这从课后学生的习作修改中可以看出。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一方法用好,或者辅以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将是我接下去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里约奥运”大猜想 下一篇:剪掉循环小数的“大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