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报酬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28 01:16:26

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报酬问题探析

公民劳动权利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和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是公民劳动权利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维护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的关键在于维护其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一、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状况

截至2008年底,呼和浩特市总人口为260万人,包括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36个民族。其中,蒙古族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6.7万人。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9月,流动人口为65.9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约为20万人,占流动人口数量的30.3%,具体分布为:玉泉区约5.5万人,赛罕区约5万人,新城区约4.5万人,回民区约5万人。

(一)来源

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呼和浩特市附近农村地区及周边各旗县;二是来自区内的乌兰察布、乌海、鄂尔多斯、包头、乌兰浩特、通辽、锡林郭勒等地;三是来自区外,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河南、陕西、新疆、江苏、宁夏等地。

(二)特点

民族成分复杂。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约20万人,以汉族为主体,蒙古族约占1.2万人,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也占有相应比例。

行业分布特点明显。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乳制品、交通运输、保洁、安保、装修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乳业和运输业务工人员较多。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从事行业特色鲜明,例如,蒙古族务工者多在一些民族风情店、奶茶馆、蒙餐店工作,维吾尔族务工者多以流动摊贩为主,回族务工者多在一些清真餐馆从事餐饮服务业为主等。

季节性流动强。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季节性流动较强,尤其是建筑行业,在冬季来临之前,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返回家中或流动到其他城市。这加大了他们的维权成本,在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极易诱发一些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社会不和谐现象。

乡土及民族情结明显。大量的务工人员有以省籍划分的习惯,各务工人员群体多以家乡来划分自己的活动圈子,有明显的乡土情结。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在与汉族务工人员相互交流、沟通中,相应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性和本色。

没有发生“民工荒”现象。总体来看,呼和浩特市劳动力十分充足。这与呼和浩特对外开放程度不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情况直接相关。再者,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2009年上半年更是以16.1%的速度位居全国首位,以呼、包、鄂三地为龙头的城市圈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呼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等这些因素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期。

二、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报酬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劳动报酬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拖欠严重。调查走访的以建筑单位居多,工资的发放多是集中式发放,3―6个月发放一次,有些单位甚至一年才结算一次工资,在此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只能以支借方式获取生活费。

第二,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一般每天都在10小时以上,而相应的工资水平较低,50―100元不等。

第三,劳资纠纷较多。由于工程承包方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存在克扣、私占等行为,致使双方在工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矛盾重重,劳资纠纷较为普遍。

(二)劳动报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门职能缺位。其一是执法力量薄弱。例如,玉泉区政府下属的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共有4名,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时,执法力量明显不足。其二是不作为现象。比如各区的仲裁委员会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就业局的某些培训项目流于形式,没有为外来务工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社会团体力量相对薄弱。首先,工会组织不健全。内蒙古总工会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时,主要考虑城市职工,对外来务工人员关注度不高。其次,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自己的维权组织。再次,NGO组织发展缓慢,没有在外来务工人员的维权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相关组织在解决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时相互协作较少,沟通较少,力量比较分散。

企业和包工头社会责任感缺失。建筑单位一般情况下是三级包工头体制,工程通过转包之后,大约30%的资金被包工头所侵占。某些企业及包工头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一再拖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社会舆论监督引导不力。从收集材料看,《jE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等媒体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度不高。舆论界没有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正确态度。

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低下。调查走访的422名外来务工人员中,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共有16人,几乎没有人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只有2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甚至用极端手段去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这些充分发反映出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意识的淡薄。

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报酬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切实发挥作用

第一,政府增加执法人员数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力度。联合银行、仲裁、新闻媒体等部门对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的单位给予媒体曝光;对影响恶劣、长期拖欠、拒不执行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第二,政府培训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如加大法律知识培训,加强技能培训,形成学以致用、以所学促进就业、以所学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取消包工头层层转包体制,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独立流动账户

针对呼市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取消层层转包制,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立独立账户,用工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直接联系,工资按月划到独立账户上。政府、银行可以将此作为企业资金是否充裕的一个评判标准,在给予政策优惠及贷款时作相应考虑,这样既可对用工单位起到监督作用,又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

(三)做好社会舆论宣传

对克扣、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的行为给予重点关注,引导全社会树立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氛围,把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转变成全社会的责任。

(四)外来务工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

外来务工人员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劳动合同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利。

(五)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协会

从呼和浩特市的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协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呼和浩特市可以向国家申请将本地区作为全国试点地区,争取走在全国前列。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内蒙古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