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著华章

时间:2022-08-12 11:20:54

文思泉涌是一种极佳的写作状态,它是写作者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人文素质等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故此,考生要想“逸于作文”必先“劳于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而且最好与写作相互渗透。有字之书,要读杂文、时文、微型小说、哲理散文等短篇,每读一篇或者一页文章,都要从中看出作者的思考。无字之书,要读生活,有细节,有感悟;要读自然,有观察、有思考;要读社会,有分析、有总结。如此读书日积月累,自然能充盈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些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素材、新颖的构思、别致的语言自然会水到渠成。诚如陆放翁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鉴于“诗外”的阅读实践和“诗内”的写作之法关系是因果相生,考生要想提升写作状态,其根本就在于增强读书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行”阅读上,读书要选需要“仰望”的精品,切忌贪多求全。还有千万不要强迫自己看不喜欢的书,因为阅读就是发掘自我的过程,只有真正能体会到阅读乐趣的才是适合你的好书。

当然,要想把高考作文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诗内”功夫也不可或缺,需要准确把握考场作文的特点——限时间、限地点、限篇幅,需要快速而完整地写好文章。这就要求考生认真细致审题,快速巧妙构思、丰富新颖选材、准确凝练表达、工整书写卷面等。这些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审题、立意、内容、结构、卷面等无论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让人后悔不迭。所以在“诗外”博采厚积的基础上,有必要重点探讨一下“诗内”各环节如何精雕细刻著就精彩华章。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谈审题立意。

从多年高考实践来看,作文命题无非三种形式: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但无论是哪种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命题本质都是指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也就是说命题绝不是为了为难考生,而是为考生提供同台竞技展示才华的机会。既然是同台竞技,就需要有竞技规则,这就是命题要求。所谓审题,就是认清命题中的“硬性”要求和“弹性”要求。“硬性”要求代表命题者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例如“以‘XX’为题”“以‘XX’为话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等。“弹性”要求,就是让考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选择,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等,允许考生在诸多可能的选择中追求最佳——最新颖的“角度”、最深刻的“立意”以及最擅长的“文体”。

其实材料作文也好,话题作文也罢,审题立意的最终结果会与标题作文一样,归于“词语”“短语”或“句子”等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对材料作文的处理,与话题可以直接命为标题不同,还必须有分析提炼材料的环节,需要借助一定的阅读技术,如“四抓”——抓关键词句、抓情感倾向、抓因果联系、抓材料寓意。笔者略举一例说明,如2012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先通读材料,发现它不属于隐喻性的寓意故事,所以无须抓材料寓意。再概述材料,又发现材料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他愿意、你愿意、她宁可、我认为”等,同时材料存在因果联系,起因是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表示愿意生活在彼时代,暗示现在生活的时代不理想,结果是借用居里夫人的话加以反驳。由此我们也就抓住了结论性的关键句“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句明显体现命题者“硬性”意图的话是不能否定的,否则就是偏离题意。考生只能在此范围上“弹性”延伸,结合关键词“有趣、有用、时代、生活”等分别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路径进行多维度思考,如从“是什么”的角度可拟题为《我愿意生活在XX》,这个“XX”可古可今,可虚可实,可远可近,最终要扎根于考生平日积累的素材库中。从“为什么”的角度可拟题为《因为XX,所以“穿越”》,这个“XX”可以紧扣材料关键词的“有趣”或“有用”,也可兼而有之。从“怎么做”的角度可拟题为《生不逢时,报之以XX》,这个“XX”要紧扣材料“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具体呈现展开,如“宽恕”“爱”“包容”等。

考生要在审题立意中有见微知著,涉浅悟深之感,还须细中见深,具体谈谈“词语”“短语”和“句子”三种类型文题的审题立意技巧。

词语类题目——思维发散聚焦,锁定题眼。词语类题目本身往往就是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它是写作内容的“重心”所在,决定着文章的主题,影响着文章的内容,关涉着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像广东高考卷的“纪念”(2005年)“传递”(2007年)“常识”(2009年)等。审题立意时,要准确解读既定词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实指意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或象征意义,给文题所表达概念的内涵作明确的界定,并尽可能拓展概念的外延,然后结合考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准确设定最佳立意。例如“常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首先,考生要抓住“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看法”这个关键信息,就能准确锁定“题眼”——“常识”。其次,考生需要准确解读“常识”,其内涵即“普通知识”,亦即“经验知识”,其外延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等。对材料给出的两个有倾向性的观点,也要适当参考,“易知而难行”是说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人人都明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办得到;“须推陈而出新”是说人类对自身和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思维发散至此考生须以“我在场”的态度,即结合“我之所闻、所见、所想,所感”进行价值取向的判断和选择,是正向肯定“XX常识”,是反向否定“XX常识”,还是辩证对待“XX常识”,作文有自己的思想,才不容易人云亦云,流于平庸。

词语类题目审题立意时,有时还需追加某些限制,可结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思维的发散聚焦,以便更好地锁定“题眼”。如“纪念XX”和“XX传递”等。有时文题的本意让人难以落笔,可借助其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如“季节”(2007年福建卷)可以从“自然的季节”引申为“人生的季节”。如“肩膀”(2006年辽宁卷)要写成作文就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就事论事的经验性描述,开始进入作文有创意之门。

短语类题目——辨析短语类型,锁定题眼。短语按结构可分为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等,结构不同,其表意重心也不同,其题眼的所在也不同。像“忧与爱”(2012年江苏卷)“回到原点”(2011年广东卷)“我的时间”(2011年浙江卷)和“人生中的赛跑”(2012年福建卷)分属于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并列短语的题眼,往往体现着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如条件关系(题眼:条件)、递进关系(题眼:后一项)、依存关系(题眼:缺一不可)、因果关系(题眼:因)、是非取舍关系(题眼:是)、辩证关系(题眼:对立统一)等。如“忧与爱”,究其深层逻辑关系,可以看到其关系是依存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二者都来自同样滚烫的内心。再如“一步与一生”(2007年四川卷)关系就比较复杂:①“一步”与“一生”是包含关系:一步步组成一人生,每一步都很重要。②“一步”与“一生”是条件关系: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成就无憾一生。③“一步”与“一生”是假设关系:即使走错一步,也不一定决定人的一生,浪子回头更值得尊敬。在辨明各要素间的关系后,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只须斟酌取舍,择定写作方向即可。

动宾短语的题眼一般是动词。因为它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例如“回到原点”,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重点是“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地方,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等。显然,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我们结合“生活体验和认识”,谈如何“回到原点”。而“原点”可以是生活的原点、感情的原点、生命的原点、人性的原点、思想的原点、心态的原点、历史的原点……

主谓短语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我的时间”,文题中的“我”(主语)是行为主体,毫无疑义,文题中的“时间”(谓语)就大有讲究了。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具体需要考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精心选择,以确定立意。

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偏”,因为它修饰、限定了中心词,体现了命题者的“硬性”要求。例如“人生中的赛跑”是偏正短语,“赛跑”是中心词,“人生中的”是对“赛跑”的限制,它影响并决定着文题中“赛跑”的范围。

句子类题目——分析语法结构,锁定题眼。句子类文题,文题往往就是一个观点,或者隐含着一个观点。这类文题的“题眼”比较灵活,通常在谓语上,有时在修饰语或限制语中,有时又是喻意对应的本体。像广东卷的 “不要轻易说‘不’”(2008年)“我愿意生活在XX”(2012年)“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年)就分别代表了以上不同的类型。在对文题进行语法分析时,可以参考借鉴前文短语的几种类型,如“雕刻心中的天使”,“天使”是中心词,前面是修饰语,而且是动宾结构,所以题眼是“雕刻”,即“用行动逐步实现”。“天使”是比喻义,要找出其本体义“成功、完美、理想”等。其它以此类推即可。

总之,审题是应试作文的首要,立意是构思行文的起点。笔者认为:所立之“意”犹如“石”,学养之“积”犹如“水”,以“意之石”来激“积之水”,才会层层涟漪,文思涌起。

(作者单位: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英语疑难问题解答(4) 下一篇:“功能意念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