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28 11:59:26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RA患者96例为RA组, 健康体验者112例为对照组, 测定血浆 D-D、ESR和hs-CRP 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RA组hs-CRP、D-D与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并且危害性较强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引起全身性的炎症性变化, 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关节滑漠炎, 造成关节变化及畸形。近年来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逐渐增高, 冠状动脉病变是RA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二聚体(D-D)是凝血纤溶时期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终产物 , 其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标志之一, 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1]。超敏C-反应蛋白是较为敏感的急性期反应的炎症标志物, 当受到炎症刺激后, 其浓度可以快速升高[2]。本文通过测定RA患者D-D、ESR和hs-CRP水平, 探讨其在 RA 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为临床医生对RA患者的病情评估、指导用药以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RA患者96例, 为2013年6月~2014年5月本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活动期45例, 非活动期51例, 男女比例为2:3,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46.2岁;病程0.1~21年, 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RA分类标准。96例RA患者作为RA组, 对照组112例 , 为来本院的健康体检者。所有观察对象均排除风湿性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史且近半个月内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

1. 2 检测方法 患者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血5 ml, 3000 r/min离心10 min , 取血浆检测, CRP测定由日本HITACHl7100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D-D。另肝素抗凝, 静脉采血2 ml, 用意大利Vital动态血沉仪检测ESR。上述检测项目严格按仪器与试剂说明书规范化操作。

1. 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两组研究结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中,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 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设置统计学水准是α=0.05, P

2 结果

RA组hs-CRP、ESR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确切发病机制不明, 目前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RA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血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慢性炎性增生, 以近端关节受累为主, 活动期常伴晨僵、关节肿痛和压痛。RA可导致关节畸形乃至功能丧失。

CRP系一类经细胞因子诱导在肝细胞合成的非免疫性热不稳定的球蛋白[3]。有炎症发生时CRP合成增加, 本实验对RA患者血清中CRP的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RA患者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以说明CRP水平的变化与RA疾病的活动度有关, 但应排除创伤、感染、其他炎症、肿癌浸润等。在本组RA患者中, 临床观察到CRP增高也与反应本病活动性的实验室指标ESR呈正相关关系, 充分支持CRP水平升高与RA疾病的活动有一定关系。这些研究表明RA患者活动期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RA患者在非活动期, 炎症反应较轻微;因此CRP作为一个经济简便的临床参考指标, 且能够反映RA患者的病情, 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对估计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为基层单位临床医师评估RA病情活动性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RA 患者活动期存在血管炎 , 慢性反复血管炎性病变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增加及活化、促凝和纤溶活性异常及微血栓形成 , 从而参与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导致心血管病变。本研究发现RA患者组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临床工作中检测RA患者D-D和hs-CRP水平的变化 , 方法简单易行且可重复性强 , 便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普及, 对评估病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观察疗效、降低RA患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且对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和生理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要做好RA患者D-D、hs-CRP和ESR的检测工作, 为临床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召岭, 蔡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作用的研究进展.职业与健康, 2008, 24(23):2592-2593.

[2] 丛玉隆, 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87.

[3] 李生梅.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血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 19(3):140.

[收稿日期:2014-08-28]

上一篇:乳腺慢性炎症的超声与钼靶X线表现比较 下一篇: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在筛查胎儿异常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