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17 07:43:46

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抑郁症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方法 抑郁症患者 20例为实验组 , 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患者 20例为正常组 , 通过视觉 Oddball刺激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并比较测定结果。结果 正常组的 P300电位的波幅为 (17.62±3.92) μV, 潜伏期时长为

(268.31±24.29)ms;实验组患者的 P300波幅和对应潜伏期分别为 (9.84±4.61) μV和 (320.66±25.34)ms;实验组患者的电位波幅及正性词准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认知加工后期对正性刺激的加工缺陷 , 导致负性刺激的感知水平相对上升, 是抑郁症负性偏向的主要生理机制, 临床上可通过加强正性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

【关键词】 抑郁症;负性偏向;脑电生理机制DOI:10.14163/ki.11-5547/r.2015.01.022

有研究表明 , 抑郁症的发病率为 14.3%~17.8%, 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对抑郁症的脑电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 对于抑郁症的有效治疗具有积极推进作用。本院通过词语视觉刺激方法 , 对抑郁症患者及非抑郁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进行测定、比较 , 探讨抑郁症患者出现负性偏向的生理机制, 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于 2012年 12月 ~2013年 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 20例为实验组, 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 , 且经 HAMD抑郁量表测评和精神科医生诊断后 , 确诊为抑郁症和负性思维;另随机抽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常规体检患者 20例作为正常组 , 正常组患者的入选标准为:① HAMD评分 0.05), 具有可比性。

作者单位:030009 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 2 方法 根据科学评定方法 ,选取正性和负性二字形容词各 35个, 两种词语除愉悦度外, 其他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使测定对象坐于事先备好的测试椅上 , 并将相关电极置于正确位置 , 以便监测其脑电位变化情况;向测定者解释测试要求 , 在测定过程中应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被测试者正前方的屏幕上随机展示已选词语 , 每个词语的出现时间为 400 ms刺激间隔为1000 ms。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词语正确率、电位波幅及电位潜伏期, 并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19.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2 结果

正常组的脑电位测定结果显示 , P300电位的波幅为 (17.62±

3.92)μV, 其潜伏期时长为 (268.31±24.29)ms;实验组患者的 P300波幅为 (9.84±4.61) μV, 相应的潜伏期为 (320.66±

25.34)ms;实验组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变化情况及正性词准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1。

注:与正常组比较 , aP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认知控制功能缺陷 , 认知控制对患者情绪的调节作用主要有注意控制和改变认知两方面 ,其情绪感知能力表现出正性刺激加工阻碍的偏向 ,且这一情绪偏向特征无法用一般性的认知控制缺陷原因进行解释[2]。抑郁症患者出现明显负性偏向的脑电生理机制为:患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 , 对于正性刺激的控制能力下降或出现缺损 , 使负性刺激的控制水平相对上升 , 表现为负性情绪感知程度明显提高[3, 4]。由此可知 , 抑郁症负性偏向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患者的认知系统对于正性情绪的调节作用出现障碍 , 临床上可通过加强对抑郁症患者的正性刺激 , 调节患者对正性情绪的控制感知能力 , 达到治疗目的。而 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中的最稳定成分 , 临床上多将其作为抑郁症患者思维活动的观测指标 , 电位的潜伏期长短及波幅大小可直接反应被测定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及刺激感知能力[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 两组患者的 P300电位水平和正性词语的辨识正确率表现出明显差异, 而负性词语的准确率相差不大 , 很好地印证了上述理论研究结果。因此 , 神经科医生可将P300的电位变化情况和正负性词语的选择正确率作为抑郁症的诊断参考依据 , 并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 有针对性地加强正性刺激 , 使患者关于负性情绪的皮质反应得到抑制 , 尽可能地矫正患者的正性刺激感知功能 , 从而有效促进

患者的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 , 认知阶段的正性刺激处理障碍是导致抑郁症

患者出现负性偏向的主要生理机制 , P300的变化情况可对负

性偏向做出直接反映。医生可将这一脑电生理机制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魏玲 , 李颖洁 , 唐莺莹 , 等 . 抑郁症情绪加工过程中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 2010(5):961-967.

[2]王卫平 , 胡纪明 , 朱建唯 .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生理反应时间比较研究. 上海精神医学 , 2009, 21(2):96-98.

[3]汪文娟 , 胡若笑 , 唐云翔 , 等 . 老年抑郁症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变化及文拉法辛治疗对其的影响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 2013, 32(1):63-65.

[4]胡义秋 , 谢光荣 , 杨坤 . 抑郁症、原发性失眠睡眠脑电生理特征的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0, 18(1):53-55.

[5]李惠 , 徐冰清 , 李春波 , 等 .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抑郁症. 内科理论与实践 , 2011, 6(3):188-191.[收稿日期:2014-08-05]

上一篇:三维超声在胎儿心脏成像中的应用 下一篇:乳腺慢性炎症的超声与钼靶X线表现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