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活动中提供操作材料

时间:2022-10-28 09:50:37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提供操作材料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被老师们认可并广泛使用。操作活动的媒介――操作材料,是幼儿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数学,诱发他们的主动探索行为。操作材料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体验,使他们自主、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十分重要。

然而,有些老师对如何提供材料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认识,投放材料时随意、盲目。怎样才能全面、合理地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以下几个原则。

一、体现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和准则。同样,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提供也应从活动目标出发,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潜能,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达成活动目标。

例如,一个数学活动的目标是要求小班幼儿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将操作材料进行分类,在提供材料时,老师就应考虑到这些材料至少要具有形状、颜色等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以方便幼儿按照这一特征进行分类,进而实现活动目标。

再如,数学游戏“掷骰子”是请大班幼儿通过掷两个大小不同的骰子得到两个数字,再将其相加求和,以巩固他们对数量组成的认识和掌握。由于大班幼儿掌握的是10以内的加法运算,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无论幼儿怎样掷这两个骰子,得到的点数之和都不能超过10,否则就超越了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于是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大骰子的最大点数设定为6,小骰子的最大点数设定为4,这样便可科学、准确地为幼儿提供符合教学目标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活动中实现合理的发展。

二、科学性

数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幼儿学习数学则遵循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普遍发展规律。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应遵从上述这些基本规律。

1.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性,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根据课程安排,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在难度上循序渐进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需要。

例如,在幼儿学习分类的一系列活动中,老师给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以某种单一特征为主,让他们只按颜色、形状等来分类;中班时,可将提供材料的维度适当提升,请幼儿按颜色、形状等双重标准来分类;大班时,可将材料提供的维度上升为三维、四维,如让幼儿按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多重标准进行分类。

2.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普遍的规律,他们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经历了由实物到图片,再到符号标记的逐渐抽象、内化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提供操作材料时,老师应考虑到不同幼儿所处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使他们通过活动经验的积累,逐步过渡到下一发展阶段。

例如在学习排序时,老师可以先为幼儿提供木珠、雪花片等实物,请他们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把木珠穿在不同柱子上,或是请他们根据不同颜色雪花片的多少进行排序,然后再过渡到让幼儿给不同数量的动物卡片或是点卡排队。最后才让幼儿直接给数字卡片排序。就这样,一步步地实现幼儿对数学概念抽象、内化的学习过程。

3.依据活动难度的提升

相同的活动主题在不同的活动阶段,可选择不同难度梯度的材料提供方式,以帮助幼儿实现数学能力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类时,老师一开始可给幼儿提供一些已经分类好的物体图片,请他们总结、概括每类物体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各类图片中放入一些归错类的图片,请幼儿找出放错的图片并用正确的图片来替换;一段时间后,再请幼儿根据已掌握的分类概念,把一堆打乱的物体图片重新归类,使他们逐步提升对归类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三、艺术性、趣味性

实践研究证明,色彩鲜艳、形象可爱、具有游戏性的操作材料更易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小班幼儿体验物体空间关系的活动中,老师制作了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小鸭、小猫、小猪等动物的拼图,并设计了它们被弄坏了、请幼儿重新拼好的趣味故事情节。于是,幼儿兴致高昂地把拼图一片片摆在适当的位置上,将这些小动物的形象一点点完整地拼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物体结构,空间思维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再如,在请大班幼儿编数学应用题时,老师如果单纯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乏味的图片,他们的兴趣往往不高。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老师提供了一系列对比清晰、色彩鲜艳、形象活泼、富有动感的图片――在花园背景下添加了8只蝴蝶,其中有3只停在花朵上,5只飞在空中(2只头向前,6只头向后)。幼儿看到这么美丽、丰富的画面后,便产生了编应用题的强烈愿望,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四、经济性、实用性

数学活动内容丰富,所需材料数目较多,制作大量的玩教具不仅花费了老师的时间、精力,还要耗费物力、财力,一般幼儿园往往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提供操作材料时,还应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

1.收集废旧物品

数学活动使用的材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如常见的纽扣、毛线、夹子、冰棒棍、硬卡片、包装纸、木板等。教学时使用的学具,也可用串珠、积木、雪花片等玩具来代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一定要安全、卫生,还应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2.一物多用

为了力求简单,避免细节上的烦琐、制作上的浪费,操作材料的提供还可考虑一物多用。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中,“一一对应”“相同种类放一起”“按数量归类”等游戏里使用的底板就可以相互通用;老师制作的不同数量的动物卡片,可在“发点心”“比多少”“按数量归类”等不同游戏中重复使用。这样可以节省老师的精力和材料的耗费。

3.经久耐用

在制作学具时,为了使操作材料更经久耐用,老师可以对一些易磨损的材料加以保护,如将易折皱、破损的纸板、卡片等用透明胶封住或用塑封机进行过塑。

总之,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并不是一件易事,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要顾及到材料的趣味性、经济性和耐用性等特点。

(本栏责编 叮 咛)

上一篇:新媒体应用于博物馆展示中的现状 下一篇:博物馆展品的陈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