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与做什么人

时间:2022-10-28 09:42:02

自从8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以来,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很快地全面铺开,从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到各种各类中小媒体,从报纸媒体到刊物媒体,从纸质媒体到声屏媒体、网络媒体都很快做出了反应。媒体编委会或是相应的领导机构立即作出决定、进行部署:先组织起记者到各种各样的基层去摸爬滚打,体验生活,发现线索,采集“鲜活”,同时在纸网声屏中设立相应的栏目,以强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活动最大限度获取社会认同,形成舆论强势,接着又进行制度和体制设计,以使此项活动的成果能够巩固下来,得以可持续发展。这些天,有关这方面的资讯频频见诸媒体,不断于眼,不绝于耳。作为新闻出版方面的科研人,为媒体对媒体人自身的提升和锻造作出这样的努力,感到由衷的高兴。高兴之余,又在思考如何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搞得更深入些、更彻底些。

于是就想到此项活动的根据是什么,或者确切地说它的“根”在哪里?一件事物找到了它的根,就找到了事物的源头;一件事物有了根就有了它的生命力和成长力;一件事物只有它的根深深地扎下去,这件事物就能循着漫长的岁月延伸下去,扩张开来。“根深才能叶茂”嘛!那么,这项活动的根在哪里?笔者以为,至少有三:

首先,根在人民。即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毫无疑问是为人民服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甚至为世界人民服务。正像我们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一样,作为党的新闻工作,它的根据、它的职责、它的核心也只能是服务人民。云山同志明确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要求我们从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来认识这一项活动的意义,道理就在这里。只有把根定位在服务人民上,把人民认可不认可、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作为新闻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有了根本的依托,就会获得力量的源泉,也就能取得相应的成果和收获。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走基层就可能作秀,转作风就可能流于形式,改文风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其次,根在做人。如果说根在人民,根在服务人民,是一个母概念,那么根在做人就是一个子概念。我们的整个新闻战线、新闻队伍、新闻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人民,我们的生存情况好坏,效益盛衰、品牌强弱是与我们服务人民的情况相联系、相一致的。但具体到新闻队伍中的从业者,则有一个是否成为合格乃至优秀新闻人的问题。因为服务人民不是一句抽象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服务人民的旗帜下,成为一位有责任的新闻人,成为一名既有责任心,又有责任力的新闻人。从大的方面说,党的服务人民的宗旨是要靠一支又一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新闻团队来实现、来体现的;从小的方面看,一个人能否履行党的新闻工作的宗旨,能否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人,则在于你的责任感的大小与责任力的强弱。只要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在发现新闻线索、策划新闻选题、执行采编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经常性地发问“我负责任了吗?我尽责任了吗”,并且能够给出底气十足的回答,那么你就可能是一位有责任的新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培养出敢于负责任,能够负起责任,并且出色履行职责的新闻人。

再次,根在有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注意学习借鉴群众语言,提升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确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年来,新闻工作作为党的整体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在改革、开放、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身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作为软实力的地位日益凸现,但是也应承认,在社会对新闻的过度需求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入传媒领域以后,新闻泡沫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不是到第一线,到最前方采集带有露水珠的鲜活新闻,而是热衷于或习惯于靠网络下载,用电话采访,在新闻通稿里讨生活,为拼凑材料费脑筋,结果呢?我们的诸多新闻作品不仅得不到读者的响应,反而产生了负效应,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影响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方向该是多么必要和重要!当然要真正解决文风的问题,还必须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语言和文风是感情的流露和表达,当你的感情融入群众的感情,当你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水融的时候,你的群众语言和朴实的文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群众的生动语言就会很顺利地进入你的采写语言系统,质朴的文风由此而成。所以下基层关键是要真心实意地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他们服务,做他们所需。下基层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是经常性、制度化的,是必修课。要有考评措施。

上一篇:正说社会新闻 下一篇:“网络水军”的信息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