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本质探秘

时间:2022-10-28 05:35:51

万有引力本质探秘

摘 要:自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后,为探究其本质困扰了无数科研者,至今仍无令人心服口服学说。“万有引力本质探秘”是本人《宇宙质能循环探秘》一书的主体思想,在此作扼要说明。科技史上最早的引力学说是“物质微粒说”,现就从“微粒说”说起。

关键词:物质微粒;万有引力;结合能;核裂变;核聚变;能量物质化;母核与子核

1 早产的 “万有引力的物质微粒说”

参阅《万有引力》[1]。在科技史上曾有多种万有引力的物质微粒说,这里将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叙述如下。说它早产,是因该学说提出的时期过早――当时配套学科尚未出现。

法国学者勒沙日(1724-1803)曾试图解释引力本质:是用超微粒的碰撞来解释引力的,所有的物体都不断地受到这种超微粒的碰撞。如果空间有一物体,那么它所受到的碰撞是均匀的,如果有两个物体,那么所受到的碰撞已不均衡,两个物体互相挡住了超微粒碰撞,在此情况下,两个物体在外部作用下而相互靠近。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也就越大,因为质量大的物体能档住大量的超微粒碰撞。

19世纪其他学者也曾企图论证引力的这种理论,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为了解释个别问题,却需要作许多补充假设,而这些假设本身又需要作新的解释和说明,例如:“超微粒”彼此之间是否会发生碰撞?如有碰撞,那么会不会由于碰撞而使引力的能量减小?还假定撞击必须是弹性的,否则物体必定发热并致达到极高的温度,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别的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当时整个科学水平低下,显得该理论存在诸多缺陷,只好束之高搁,没有被承认。

本文作者认为:超微粒撞击学说这个思路大方向是对的,但由于问题提出得过早,缺少配套学科,不但该思路不能深入,而且无法解释各方面的问题。而现在不同了,天体力学、量子力学和《真空动力学》[3],以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等有关学科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所以现在是提出“万有引力本质”的时候了。当时还把微粒假设为弹性小球,而且这种超微粒没有穿透性,仅是表面碰撞,这是错误的。同时还缺乏能量可以物质化这个观念,更重要的是思维范围狭窄。更因为这一学说提出的时间比恩格斯所著的《自然辩证法》[2]要早70多年,未能联系起来综合考虑。

常规引力理论 解释万有引力是困难的

万有引力的复杂性在于:(1)引力表现的超距作用,在两物体之间不管距离如何遥远都能达到。(2)作用力的瞬时性,(3t)引力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不能被星际介质所阻挡。在牛顿之后有多种探讨都未取得满意的解释。

不可误判的万有引力。本人认为:维系宇宙天体的万有引力不是波。引力是从外界奔向实体物的,波是从实体物发出来的辐射力,辐射的力是向外的,这是大方向的错误。

2 万有引力是一种聚集的能量

本人的《宇宙质能循环探秘》一书[4]有一系列假设和推理。现代物理学-《真空动力学》[3]观测到,真空中有一种不断变化的虚的粒子对,包括虚的电子与正电子对,它们不断产生,也不断湮灭。虚粒子名称的出现,预示着看不到的物质将会逐渐斩露头角,走上科学发展的舞台。量子力学发展到今天,对更细微粒子的观察更加困难了,对可见物质的研究已接近极致,事物发展到极端就要转化,转化到质能存在的更深层次。

本文将会阐述一些论述,光和热的辐射将转化为万有引力,倒过头来奔赴实体物,去压缩星云,引力能量在星云上聚积并转化为物质。有关重点论述在该书9到12章。

结合能。现代物理学公认,给粒子气多少结合能就释放多少热量。根据相对论,结合能在数值上等于把复杂粒子分离所施予的能量。例如在化合反应中热量被释放出来,这是由于粒子运动空间的减少排挤了热量,也是结合能的增加;而在物质分解时,由于粒子运动空间的增加,必须供给热量,增加粒子运动速度,去占领相应的空间,这是结合能的减少。

3 目前,物质的自身引力论就是能量创生论

万有引力的现状。《万有引力》[4],万有引力的现状多种多样,但都是“自身引力论”,而不是外力的作用。然而本文认为一切自身引力论都是错误的,因为违反了自然规律。目前对引力的认知,主要是引力场,即物质自身引力产生的场。本书作者认为,由于自身引力可导致星体的收缩和能量的辐射,这就是说能量是恒星上创生的,又由于热的辐射失散,一去而不复返,这就意味着能量在消灭,所以自身引力论既是能量创生论,也是能量消灭论,因而产生了热寂说。

进入宇宙空间的热幅射。早在1875年恩格斯著有《自然辩证法》。第109页有,拉甫罗夫所引证的关于已经死灭的天体再生的一切假说,都把运动的损失包括在内。辐射出去的热,是永远丧失了。赫尔姆霍茨说 迄今已丧失了454分之453热。因此,运动终归是要停止的。只有指出了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怎样变得可以重新利用,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那些把运动转化学说以绝对的形式提出来了,而且这是不能用无用的拖延或回避的办法对付过去的……什么运动的数量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这个一般的论断对克服每一个个别的困难同样是没有帮助的……在没有发现辐射出去的热可以重新利用之前,这个循环是得不到的,而且是不会得到的。此外还有:克劳胥斯第二原理――无论以什么形式提出来,都不外乎是说,能量消失了,如果不是在量上,那也是在质上消失了。宇宙钟必须上紧发条,然后才能走动起来。因此,能量必定是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可以创造的,因而是可以消灭的。恩格斯曾说,宇宙有一个排斥运动,就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当的吸引运动来补充。本文作者认为吸引与排斥并存观是大道理,大原则,必须遵从。

4 原子弹爆炸是核的裂变

为什么核裂变能够一本万利。由于该粒子的不稳定性,结构不牢,仅向这种元素提供一种轰击的能量,即可获得巨大能量释放。本人坚称,不稳定性的本质是,原来物质在星体中曾接受了万有引力的压缩――获得结合能。相反地,若利用核聚变能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极高压力和温度。例如在太阳的中心就具有这样的条件,这是万有引力这个巨大的能量在起作用。

光、热量子如何转化为引力子。转化过程较复杂,由于篇幅有限,不便多叙,请参阅《宇宙职能循环探秘》[4]。

5 引力子的特征

文献[4],引力子是维系宇宙天体运行的力。万有引力是来自宇宙之外遥远空间的微粒流,是与实体物想互吸引的力,引力子静止质量,初步计算,约为10-66公斤,(而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41×10-35公斤)。

该书[4]还曾论述到粒子。质量越是微小,他的运动速度越高。所以,由于引力子静止质量甚微,导致运动速度特高,而且是电中性的。由于这些特征,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各方面的困难,它可解释:(1)万有引力表现的超距作用。(2)引力作用的瞬时性。(3)引力的不可阻挡性等。

该书曾认为宇宙是球形,称为宇宙球。引力子有了超高速度才能适应宇宙球的尺度,它在宇宙球内具有极大的统联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宇宙球的尺度是由万有引力的速度决定的,没有这样的速度,宇宙球的直径就不会具有2百亿光年。

6 引力子是怎样转化为物质粒子的

聚变与裂变不同,聚变是负能量(压缩功)向正能量转变。由基本粒子物理学得知,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就成为中子,中子再放出一个电子又变成质子。那么,如果将过程颠倒过来也应该一样,质子接收一个电子就成为中子,中子再接收一个电子又变成质子。原子内的介子场也叫介子云,介子和原子核是互不分离的,介于电子与核之间。介子云不断接受引力子,就像雨滴落到池塘。当引力子储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构成一个介子,许多介子可以构成一个电子,电子又可以被压缩到核上,成为核材料的一部分。

母核与子核:聚集力胜过辐射力时,许多介子可以构成一个电子,电子一个个被压缩到核上,当原子核连续接受电子时,这个核就是一个母核,孕育着新的子核,电子在核上堆积到一定标准时,就能构成质子或中子,从母核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子原子”。

7 质、能互变特征

参阅[4],能量以两种方式去占领空间,一是以颗粒度的细微化去占领空间,二是以更高速度去占领空间,这是物质能量化的过程。相反的,物质在天体上以相反的两种方式退出空间,一是以增大颗粒度的方式退出空间,二是以降低运动速度的方式去退出空间,这是能量物质化的过程。

物质可以能量化,能量可以物质化。子原子形成也是能量的物质化,什么样的能量可以物质化呢,那只有万有引力的聚集能,聚集能不但能使物质聚集,而且万有引力本身亦在凝聚成物质,经过一定程序后,最终凝聚成原子,也就是说,引力子是原子的基元,也是构成万物的基元,它才是最最基本的粒子。

8 核裂变是结合能的过剩

参阅[4]。压缩能是形成结合能的动力,也是结合能的保持者,某些重元素如铀、镭、钋、铋、钚等,失去了外部压缩力时就显得结合能过剩,不易保持。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前曾经说,如果我们加热物体,分子间的结合能WM减少,而物体的质量M增加。此时,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只不过稍稍改变其运动而不发生其他变化,因此,在相对论创立之前,根据对这类过程的研究,建立了独立的质量守恒定律。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应用于核的裂变过程。因为,核裂变只有结合能的减少而没有质量的增加,是箭拔弩张的状态,在中子轰击它时,便一触即发。因为原来处于高压环境,现在来到了常压环境极易将其过剩的结合能释放出来。但不是任何元素都可以发生裂变,有很多元素是很稳定的,例如铁元素,无论如何轰击它,都不会发生裂变。

9 能量凝聚就是能量集中

参阅[4],能量凝聚就是能量集中,也是质量集中,是宇宙大自然在为我们把能量集中起来,那就是万有引力对恒星的压缩和能量的凝聚,把充分能量化的万有引力重新聚集起来,令其成为最密集的物质形式,最密集的物质形式就是最高的能量集中的形式,这种最密集的物质形式通过超新星爆发形成新的星系,新的星系再逐渐地释放热量,将能量重新抛撒开来。进一步地可以说,万有引力的压缩力就是能量集中之力。

10 给宇宙重新上紧发条

参阅[4],以上所说的给粒子气多少结合能就输出多少热量,看起来是能量收支相等。其实,以上的所谓平衡只是量上的等量关系,而在实质上并不相等,本人推论出一个重要概念:压缩过程就是能量集中的过程,例如在天体力学方面,压缩除了输出热量之外,还给宇宙上了发条,它可使晚期的天体孕育新的星系而重新运转起来,正如被压缩的天体,如超新星爆发和宇宙大爆炸可生成新的星系。万有引力是物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力与实体物是互不分离的,因而,引力子必定朝着宇宙球内的总星系和一切实体物运动,直接间接地去上紧宇宙发条。

另一个简单例子是,被压缩的气体输出等量热量之后,它还可以膨胀做功,也具有能量集中的含义,这也是本人另一部著作所阐述过的。

11 万有引力是宇宙星系的统联者

参阅[4],引力子在天体附近的密度很大,但由于实体物接纳引力子的能力有限,远远不能全员接收,更多引力子可以从星球穿越而过并被下一个星球接纳,也是部分地接纳。例如,穿越地球被太阳接纳的引力子,由于太有更大的引力,导致两球间引力子相对稀缺,以致日地之间产生了作用力。引力子大军运动的总目标是总星系,具有把小块物体拉向小星体之势,小星体又具有被拉向行星之势,行星又具有被拉向恒星之势,恒星又具有被拉向大星系之势,大星系又具有被拉向总星系之势,形成小星绕大星运转。绕行运动是直线运动与向心运动的合运动。这就是万有引力维系各天体的作用――强大的统联能力。

12 人造太阳是不会成功的

参阅[4]。什么样的情况叫做不能成功,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像大自然的太阳那样,不需要人为地供给燃料,不需要人为地连续供给能量就可以长久发光,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万有引力强大的压缩力就相当于强度足够外壳;第二是,人为地供给一次启动能量就可长久发光,这也是不能成功的,因为人们不可能提供强度足够壳层;然而能够成功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连续地供给燃料,连续地供给能量,并提供强度足够壳层,那就是可以成功的。这里要着重阐述的是第二种不能成功,为什么呢,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用活塞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时,被压缩空气升温,可以向外界输出热量,停止压缩后,输出的热量可以等于压缩功。如果要让它继续输出热量,就必须继续压缩下去。也就是说输出热量不可能大于压缩功。

太阳的光和热主要来源于由4个氢原子聚变为1个氦原子,在聚变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个过程。核聚变要付出高昂代价――巨大的能量。

目前人类尚未掌握得知识。为什么人们投入巨资,力求创造“人造太阳”,因为燃料可以是水,从水中提取氘,费用不大,同时聚变过程只产生极少的辐射性副产物,有利于环保,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人造太阳的主要手段是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环境,核的聚变要接受能量――超高温高压,超高温高压不是人工可以实现的,只有万有引力――巨大的天体压缩机,这个压缩机不需要动力机械和机壳。太阳的中心温度是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2000-3000亿个大气压,任何材料都不能承受,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且必须持续的压缩,目前的手段是用全超导托克马克装置形成约束力,像一个壳层,然而约束力只能在开始时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结合能,当内部膨胀力大于约束力时,约束力就要崩溃,所以维持时间只能是短暂的。要想让体系继续发光,必须持续地供给压缩功。这就是目前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因而还在继续搞人造太阳。

获得的能量小于投入能量不算成功。美国曾经号称,在实验室条件下核聚变试验获得了成功。但是,并未制造出真正的小太阳,而是获得的能量小于投入的能量。我国在合肥也在为此而努力,不久前一条新闻引起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号称成功。但持续时间创纪录地达到了160秒,因为所需高压无法保持,又何谈成功呢。

发电倒是可能的。人造太阳虽不会成功,而利用人工核聚变进行发电倒是可能的,在此情况下可以提供强度足够的壳层,可将氘气事先进行人工压缩,便于在引爆后产生足够的压强和温度,令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再把中子的辐射能转变为电能即可。

参考文献

[1][苏]巴耶夫,西沙科夫.万有引力[M].高田译.北京科普出版社,1958.

[2]罗恩泽.真空动力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列著作编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4]宋学让.宇宙质能循环探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上一篇:安全头盔负荷全自动测试装置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闭环控制的无级恒照度调光照明系统设计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