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青少年学生的“回避心理”

时间:2022-10-28 04:39:02

正视青少年学生的“回避心理”

摘要: 青少年期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由此,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仰和尊重。但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和社会经验的变现上还存在一定的幼稚性,因此,在处理问题时,经常和自己理想中的结果产生落差,无法正确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还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多采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从而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回避心理成因引导校正

1.引论

小凯从小就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现在的他是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期中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妈妈小凯最近有逃课的现象。回家后,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小凯才说出了自己逃课的原因。因为学校对体育成绩很重视,入学时学校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通过体能测试,但小凯准备了很久也达不到要求。看着班里其他同学都顺利过关,而自己的成绩又拖了班里测试成绩的后腿,小凯觉得很丢脸,碰巧班主任又是体育科任老师,小凯更加害怕看见老师失望的眼神,慢慢地有了害怕上学的心理,总是编出各种理由向老师请假。后来次数多了,小凯干脆连假也不请了,直接旷课,从家里出来后就往网吧等地方直冲。

很多人都很纳闷:为什么爸爸妈妈、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也会有逃课的行为?其实,在现在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不少优秀的学生却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就有小凯这样的回避心理。

2.回避心理及表现

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回避正面教育。

当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很多学生或心不在焉,或蒙头大睡,或偷看小说,或抨击老师。还有家长反映当准备与孩子交流教育问题时,孩子常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学习借口推却,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慢慢地亲子间产生隔阂。

2.2形成心理压力。

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一旦出现分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压力,一旦学校家庭不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反而施加压力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抵触情绪,以致厌倦学习。

2.3无法思考问题。

在“早恋”这个问题上,由异性相吸产生的感情接触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一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一面是家庭、学校的反对,甚至鄙视,青少年学生又无法解决这些困扰,因而只能回避,不思考。

2.4逃避社会现实。

在被社会实践选择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一直以来未经历的挫折,有的碰到困难后退却,有的怕做不好干脆不接受实践的机会。这种回避心理致使他们错过适时锻炼的机会,影响身心成熟与发展。

3.回避心理的成因

青少年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又逐渐面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与困难,很多学生措手不及地采取回避心理,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优越环境形成的缺乏挫折教育。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日益被人们重视。独生子女普遍有以下问题:独立生活能力差,胆小,任性,劳动观念差,等等,其中回避心理尤其值得注意。生长在长期优越而又孤独的环境中,长辈们夸张的赞美,使许多学生非常自信,甚至是盲目自信,这就影响到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选择回避的方式来遮掩。

3.2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

青少年学生面对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而学校家庭教育却越来越严厉,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渐渐形成越来越难解的矛盾。加之外界对青少年学生的不理解,他们青春期的冲动渴望爆发,又没有爆发的时间和场合,回避心理便自然产生。

3.3学校家庭教育的呆板和单调。

学校教育的模式化,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自踏入校门,围绕小升中、中升高、高考开设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活力,教师以抓学习为主,家长教育态度过于严厉。在这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下,学生青春期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进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

4.如何分辨学生是否有回避心理的倾向

4.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4.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4.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的事务之中。

4.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4.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4.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4.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遇到挫折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5.回避心理的引导与纠正

5.1家校结合,良好激励。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教育基地,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的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就是良好的教育方式。

5.2课堂灵活,快乐求知。

创设丰富知识、论理严谨、生动活泼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多种课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当开拓知识,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5.3课余安排,丰富生活。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利方式。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增强体质,增长才干,而且能陶冶情操,丰富社会经验。因此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组织、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这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途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

5.4心理教育,及时渗透。

将心理素质教育与潜移默化的教育相结合,从正面引导,有意识地让学生锻炼,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诉表达,学会交朋友,进而教育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6.结语

回避心理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不但影响了一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教育的质量,以致影响社会的进步。除了通过家长学校的指导纠正,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克服,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勇敢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陈丽君.职业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柏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自然:自由之境的审美气象 下一篇:新时期青少年政治观念发展现状及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