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力

时间:2022-10-28 04:28:02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帮助引导作用,要重视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让学生能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

【关键词】学生 主体 帮助 引导 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60-0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老师所讲的内容。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性格、智能、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连续保持三十到四十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训方式,采用新异的刺激和有兴趣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学生在低年级时,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即使答错了也毫不在乎,一遇到问题,一如既往地举手、抢答、再举手、再抢答;可是越到高年级,学生那种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大大地降低了,有的只是老师提问才能起来偶尔回答一下,有的即使能回答,也是迫不得已(自己是课代表或班干部)地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造成学生前后如此的差距呢?据我们调查了解,大致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回答不正确,老师当面批评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二是怕自己回答问题,别的同学下课说三道四;三是认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再回答问题没多大意义了;四是老师根本不让他们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才会叫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回答问题,根本无视于他们的存在,他们才会丧失回答问题的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显得很深沉。这是课堂"死"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呢?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能在一节课时间内自主的学习到更多知识。我们应该从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一、教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教师要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你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是否会在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就大发雷霆呢?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你有没有始终注意与学生加强心灵的沟通呢?是否关注每一个举手的学生?是否尊重、赞赏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许这些都不大受到各位教师的重视。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及心态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学生的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舒适环境。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几个比较能涵盖课堂教学的问题,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参与率。

二、关注学生,多找学生的兴趣点

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无论他学习好与坏,他都应该是班级的主体。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公平地关心爱护他们,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学习的动力,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因为后进生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他们的内心有太多自卑、敏感,往往表现为上课容易分心、不敢举手发言、不敢接近老师。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比任何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更需要老师精细的呵护。我们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既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的学生,又要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既要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又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三、我们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课堂参与力

优秀教师孙双全在上《我的战友》时,采用鼓励的方法――哪个学生只要能提出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就决定拜这个人为师,结果一个女孩连提三个问题 ,老师都让其他同学回答了,这不但活跃了课堂,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参与力。我们在上《凡卡》时,可提出:"小凡卡在信封上地址写对了吗?结果会怎样?"这时教室里就会沸腾起来,学生会自主地进入激烈的讨论中。再加上《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吗?借箭是他把草船全部用绳索相连,就不怕曹操放火箭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既可使课堂活起来,又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参与力的目的。

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就要努力使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就要努力使教学方法"活"起来。这样,学生也就更能活跃起来,当然,我们的课堂参与力也就会得到很好的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沈思义,秦世才.《教学方法新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11)

[2]《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上一篇:刍议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 下一篇:创业,想清楚“不做什么”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