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生新闻的SOP构架良性文化产品的生产链

时间:2022-10-28 01:28:32

用民生新闻的SOP构架良性文化产品的生产链

摘要:SOP优势作用,既能给行业和企业带来效率,又能统一高度,还能以自己独到的品质优势将竞争标准提高。以此将对手封杀在竞争领域之外,或者至少也要牵着对手的鼻子走。那么,由广泛意义的SOP推厦到民生新闻领域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简而言之就是民生新闻在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前期选题、采访拍摄、后期编辑、直播编排以及宏观社会责任、自律意识方面都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和考量标准,、

关键词:民生新闻;良性文化:生产链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50-01

一、什么是民生新闻的SOP

SOP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的缩写。意思是“标准作业程序”。也就是将某一件事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这样的标准作业程序最早出现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比如一个零件的产生。而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SOP的经典台词:“一个人在公司里想走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每次抬多高、每步花多长的时间,都可以在SOP里找到依据。”还有这么一句话很多人一定不陌生: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

以上这三段关于SOP的描述,清楚地展示了“SOP标准”的三个升级样态:从规范一个零件的“生产”到规范人的“管理”再到“营销”整个团队的未来。

二、民生新闻SOP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民生新闻需要SOP是民生新闻的现状决定的

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空前繁荣。民生新闻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运转期,它的存在,极大程度地活跃、丰富了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民生新闻也有很多诟病。相比较时政新闻的规范来说,它显得“活泼有余规范不足”。屏幕上充斥着尸体、黄色、暴力这样的新闻主角,让民生新闻的生产者背负着道德甚或法律的指责,也让民生新闻节目本身美誉度不高。那么,原罪是收视率吗?是,又好像不是。难道我们要被这个“万恶”的家伙左右到底吗?难道我们自身没有“愿意被左右”的被虐倾向吗?笔者认为民生新闻要改变现状、提升品质、实现双赢,制定SOP标准作业程序也许就是突破口。

(二)民生新闻可以SOPS是由它特殊的文化产品的性质决定的

那么,民生新闻能不能SOP呢?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新闻这样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脑力工作怎么可以用条条框框规范起来呢?其实,仔细想一想,民生新闻涵盖了从生产到管理到营销的每一步,它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商品,只要是商品,它当然就可以标准化运作!

三、如何用民生新闻的SOP构架良性文化产品的生产链

(一)变被动为主动,向“指挥棒”要权力

所有的电视节目部门每天都要和收视率打交道,哪条片子是涨是跌一目了然。虽然目前对于收视率的准确度以及样板户的设立都存在争议,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现有的收视率体制还是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节目的质量。

目前,点分钟的收视分析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节目安排和题材选择了,可是笔者认为,这样简单的影响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宏观把控性。民生新闻的生产把控者可以逆向思维反调查,把这些点分钟分析收集起来,进行一个科学、细致的量化统计。比如说,一年365天,什么样类型的单片收视率最高?而在这一类型的片子中,各自不同的编采特点是什么?由此依次类推,根据自己节目的特点,绘制出一个相应的收视图谱,然后根据这些图谱的特点。宏观调整我们的节目战略。这个图谱以及它详尽的分析说明就是操作层面的SOP。

收视率就像一根指挥棒,把我们指挥的团团转,我们不指望能成为指挥家彻底左右收视率,只是希望SOP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主动操控权。

(二)细节性的操作守则不可少

除了建立像图谱这样方向性的SOP标准操作程序外,一些细节SOP的建立也是必须的。就像《杜拉拉升职记》中说的“迈一个步子花多长时间都要在SOP中找到依据”,那么,电视新闻中什么情况下同期声该用多长时间?字幕停留的时间多长又比较合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能找到标准和依据呢?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已经被多少前辈总结过并且经过收视率检验的,但就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文字统计、整理将其标准化,才使得我们的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如果能建立一个民生新闻工作手册,完善一个详细的SOP,肯定会对整体标准的品质提升有所帮助。

(三)自律意识要在标准中体现出来并且对新闻采制起到主导作用

一个商品要被营销,一定要有其良好的品相标准。大家都知道一些登录主流市场的平面媒体已经过了烧杀抢掠的时代。翻开报纸。很少有暴利、黄色的细节展示。给大家留下印象的是什么?是他们的头条、他们的策划、他们的人文关怀。笔者在想,这些报纸能从过去的低端走到现在的中高端,应该少不了企业对于自身形象要求的自律标准吧!

前不久听了台湾东森新闻的总编辑林天琼先生讲座,有一点,感触非常深刻。台湾电视新闻应该很开放了,但它却有严格的限制级别,如果越界。就会被重罚。比如一个孩子遭遇害,绝对不能采访孩子的母亲、同学以及邻居。因为你采访这些人,无异于把这个孩子曝光在大众视野中;同时,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不允许使用尸体的镜头哪怕只是他的两只脚;对于暴力事件的报道,比如打架,不允许出现一个完整的抡拳头的过程;而对于跳楼事件的报道,不允许在当事人正在楼上犹豫时进行直播报道……可以说这些规范让笔者听了以后很受震动。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尸体黄色暴力”这样的题材,毕竟生活就是这样的原生态,但民生新闻的从业者是不是可以有权利选择如何进行报道呢?

套用央视《新闻直播间》的一句点评:“在行业的精华与糟粕之间、在行业的正气与江湖气之间、在栏目的收视率与公众媒体的责任面前”民生新闻的从业者们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由此看来,建立民生新闻的自律SOP势在必行。真正健康的民生新闻媒体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而不是低级趣味的迎合者。

肯定会有一些人担心,如此“标准”,会不会让收视率受影响?从东森的经验来看。观众并不没有因为媒体这样的自律标准而感觉不刺激从而不看节目:而笔者所在的品牌民生新闻栏目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选题自律后。发现收视率并没有明显下降。这样看来,SOP的建立不是毒药而是良药。

四、泛网融合的新时期。标准化运作是民生新闻提升品质的新途径

现在是三网融合的时代,标准更显得重要,跨媒体的合作、跨地域的媒体收购,都给民生新闻的SOP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营销空间,比如湖南台收购的青海卫视,其实在具体节目操作这个层面并不复杂,就是用同样的制作标准和流程,换一班人马来做就可以了。这就是SOP的力量。而在去江苏城市频道考察的过程中。笔者也r解到,他们的大编大采的管理体系已经通过了IS09001的认证,让我们更觉得,民生新闻的SOP箭在弦上。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目前,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还是具有一定品牌的。品牌节目如何提升,恐怕形成标准就是它未来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及发展建议 下一篇: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责任限额存废之争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