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时间:2022-10-28 01:14:26

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感的训练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语气、感觉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引入情境,培养语感

一篇文章在经过了初读、范读、复读之后,要想真正理解其意境,在老师引导、点拨的基础还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这就是感情朗读。要先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教学中,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在引导学生读桂林的水一段时,用平缓、柔和、赞叹的语气来范读,先让学生头脑中浮现我们县城“水上公园”的碧水、静水之美,再结合画面,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到漓江水边,领略漓江的水美。由此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进而让学生复读。有语气地朗读仅是一部分,体验文章情感,表情朗读也尤为重要。如《凡卡》一文,感彩浓厚,文中的孩子和学生年龄相仿,命运却截然不同,彼此对比,在孩子们领悟其生活环境及遭受的痛苦折磨下,告诉孩子们用伤心、痛苦、哽咽、缓慢的语调进行表情朗读,将凡卡的委屈、无助、可怜读出来,进而让学生产生对打人的老板的恨,对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不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精彩,增强语感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写得很精彩的片段,这些片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如《阿里山的云雾》一文,篇幅短小,语言却优美无比。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之后,让学生精读、诵读这些片段,揣摩、品味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文中描绘的景,产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感受。

三、品词析句,领悟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老师的点拨和剖析尤为重要,可以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白杨》一课中“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里需要它呢?那哪儿需要“爸爸”呢?白杨树的“直”指什么?暗含什么呢?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直”和“哪里”启发学生回答,很自然地引到“爸爸”身上。这样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懂得什么是“借物喻人”,进而在读这段文字时,也能读得铿锵有力。

四、联系生活,训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显然,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要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运用实践才是最终目的。在阅读《金蝉脱壳》一文时,读到蝉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情景时,学生头脑中立刻就会呈现出自己在生活中曾经观察到的蝉脱壳的情形,在朗读时语感自然而然就出来了。阅读《广玉兰》一文,我先让学生深入花木丛中仔细地观察、欣赏,回来后,学生再读时语感就出来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可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基于体质测试的体育选课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下一篇:先说后写,动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