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制、售、贴的风俗看武强传统年画

时间:2022-10-28 12:35:23

由制、售、贴的风俗看武强传统年画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山海经》中等文献记载可知,门神信仰和门神画可以看做是民间年画的前身。后来大门上画秦琼、尉迟恭、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作守门之神,都是由此衍变、发展而来。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河北武强年画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它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年画齐名,是我国五大年画产地之一。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板年画之乡”,2006年,武强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武强年画产生于元代,到清康熙、嘉庆年间更为兴盛,一直到晚清,在南关开业的字号可考的画店有144家,最著名的有宁泰、泰兴、天玉和、万兴恒,号称“四大家”。各有印画案子50台左右,常年生产,甚至到外地打庄、设立外柜,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由此可见当时年画在武强已经是一个大的行业了。而随着画业的日臻成熟,从制年画到卖年画,一直到贴年画都逐渐形成了许多有趣的习俗,而这些风俗更加折射出武强传统年画的本质——即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

画店里的趣俗

旧时武强大型画店的人员组成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一般有东家一人、掌柜一人、账房一人、支样子的一人、印刷师傅多人、学徒多人。东家往往只管出钱置办产业硬件设施,而具体的经营管理、财政大权都交由掌柜一人操纵,而在那些中小型画店则多采用东家兼任掌柜的“连东带掌”形式。

掌柜一经聘用就成为画店的灵魂人物,其生活花销均由柜上支出,吃穿用度消费水平是最高的,还专门有学徒侍候起居。但是享受多少就要付出多少,掌柜有没有头脑就是一家画店兴衰的关键。

行业知识在画行经营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个画行掌柜,不但要懂得年画的制作工艺,更要在购进原料、预测市场等诸多方面具有战略性的眼光才行,否则画再好看也赚不到钱。例如,同治年间闹大水,人们购买力降低,年画价格猛跌,一个大钱就能买十几张画,这个价钱连刷画成本都收不回。第二年,许多画行都怕赔本没有生产新年画,这使纸行的纸也大量积压,而旧城村盛兴画店的掌柜贾兆奇看准了这个机会,在别人都不敢冒险的情况下,他以超低的价格购进了大量的纸用以生产年画,从而在当年的市场上占尽先机,赢得了高额的利润,使盛兴画店一跃成为旧城村的大画店之一。从这个真实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经验丰富、胆识过人的掌柜对于画业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了。

待遇仅次于掌柜的是账房先生,他总管着店内外的收入支出账目,因为职责重大,其人选一般为东家的亲戚近支或关系特别好的人,这样一来既可以诚实地打点账目,又可以节制掌柜的财政特权,可谓用心良苦。

支样子的人往往是掌柜的心腹之人,他深谙掌柜的心思,负责监督具体印刷事务,为每位刷画师傅记件,调拨分配画版,把握总体进度和印刷数量都是其职责所在。

印刷师傅是生产主力军,有的是常年在店中刷画的,也有的是秋后才而来的。因为印刷水平各有高低,因此与画店商定的工钱也不同,或多或少要等年底才能见分晓。

小学徒工分两种,一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将来生活才被送来学艺,他们是画店里地位最低下的人,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还没有工钱,而且只有在哪位师傅有事或休息时,才得空儿在案子上练练刷画。另一种学徒是富裕人家的孩子,平常在家娇生惯养,大人担心他成人后会无所作为才送到店里学做生意的。家长一般会与掌柜立下字据,字据上写好送孩子来的目的、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以及要义务为店里打杂等事项,甚至还写上孩子在学徒期间任打、任骂,只许辞退不许私逃的话,这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吃得了苦,踏踏实实地学点本事。这种学徒地位比刷画学徒要高一点,除了干些杂活,一般专门侍候掌柜。也有的学徒受不了劳累或责罚会自己跑掉,家长还要找回孩子领到店里给掌柜的磕头认错求其原谅才行。

按照画行的俗例,要想制作年画首先要“求样子”,这指的是画师根据画店要求进行画稿创作的过程。武强年画讲究“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另外为适应刻版和印刷,画样的线条必须准确,设色亦要精炼,往往用脸谱、服饰、吉祥物等分割较大的色块,以免印刷时纸面塌陷,玷污画面。每年添置漂亮的新鲜画样对增加销量是非常重要的,这使得画师在交易中的地位明显高于画店,毕竟在武强刷画师傅村村都有,而能画出上乘画样的画师就少得多了。因此,一般不管画店规模大小都要由掌柜亲自前往画师家中交涉,一来可以钦定画样,二来表示对画师的尊重。较大画店都会将画师请至家中,根据各地反馈回来的当地销售情况定下画样,通常画师不会立即起笔,而是先玩上几天,掌柜不但要安排好酒好菜进行盛情款待,甚至还要请画师看戏,提笼逛鸟,四处游玩,待到画师一时之间灵感突发,来了精神,这才开始“求样子”。这其实跟我们现在搞艺术创作要等待或激发灵感是一个道理,但就其待遇来说也颇有些“摆谱”的意味。

有了画样子就可以拿去刻版了,一般神货版比较简单易刻,而戏出年画人物多,细节精巧,刻制起来就复杂的多了,有的戏出光是地子版(又称“主版”“墨线版”)就要刻一个多月,因此一般画店在每年一开春儿就安排求样子、刻画版了,这样才不会耽误年前的印刷工作。画版一经刻出就成为画店的专利用品,一般不与其它画店相互交换使用。不过也有特例,有的画店在印够当年销售量后,会将画版以适当的价格出租给关系较好的小店或个人作坊,但那些新刻的戏出画版是绝不会出租给任何人的。

一般在正式刷画之前都要做些准备工作,先是在案子屋(即用于刷画的房间)盘上一两个“扫地风”炉子,这种炉子高80厘米,炉口直径至少30厘米,底部没有炉条,而是以12块或8块错落有致的立砖支撑。这种炉子火很壮,一天时间就能使室内温度迅速提升,烧那么热干嘛呢?这可不光是为了取暖,更多的是制作年画需要。举例来说,一间案子屋放有十台刷画案子,十位刷画师傅平均每天刷画一压(300-500张对开纸),那就有三五千张年画需要晾干。另一方面,每刷一张画之前,上一张画都要晾至颜色不粘的程度,否则印出来的画摞在一起就会被颜色沾染了,这样一来对室内温度的要求自然要高,以至于时至腊月那些刷画师傅干活儿时也只能穿个夹袄或小褂。

盘好炉子后,就该“绑落竿”了,这是用来晾画的装置。一般用较直的圆木顺着两面长的墙壁高高吊起,以便支撑几十甚至上百根晾满年画的竹竿。这之后就要支上案子,打浆糊熬制颜色,预备盛颜色的盘子、刷子,还要每人自制一个新趟子(用于刷压画纸的棕制平板工具),而这么多工作都要在一两天内完成。

在旧时武强年画店里有喝“掌灯酒”的习俗,这是开始印刷年画的最后仪式。在常年印刷的大画店里,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掌柜的便会从柜上拿些钱,吩咐学徒工去置办菜、肉和好酒,回来做成丰盛的宴席,宴请所有的在“案子屋”干活的人,也包括学徒工,大家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掌柜的会在这时宣布从是夜开始就要掌灯夜做了。而在那些季节性生产的中小型画店里,喝“掌灯酒”的日子多在九月九重阳节,一来按农时地里、场间的活计都干完了,农民有了搞副业的时间。二来相传九九重阳节是接财神回家的日子,可谓大吉之日,可以讨个好兆头。除此之外还有个特别的原因:传说此间有位画神,这位仙姑非常善解人意,她知道武强是个穷地方,所以不要人们供奉她,并且在每年农历九月九下凡来巡察画业情况,要是看到哪家为人好又善于经营,就会把最好的新画样赐给他家,选择这天开工买卖当然会更红火啦!

喝过“掌灯酒”,画店里干活的气氛就紧张了起来,刷画师傅不知疲倦地挥动着手臂,支样子的人在画案之间穿梭巡视,小学徒打扫卫生、挑水、烧炉子,跑进跑出忙得不亦乐乎,只有到吃饭时间大家才有空歇会儿。

从秋收一直忙到了年根儿底下,这一年的年画总算是刷完了,可以“刹作”(停止印刷)了,此时掌柜的还要请大家喝顿酒,形式跟掌灯酒一样,但关键在于饭后就会按刷画的多少给大家发工钱了,学徒没有工钱,只有少许赏钱,要想拿工钱得等到学满三年零一节,刷画出了师才行。如果开春还继续刷画,掌柜就会跟大家定下“春板子活”的开工日期,一般都在元宵灯节以后。等大家都过了年回来,再喝一次酒,就又开始新一年的印刷了。

年画的销售渠道

武强年画为全套色彩木版水印,制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流水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因此适应广大农村的购买力,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旧时每年一进腊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商云集武强南关,各画店都贴出当年印刷的新画样,边介绍画面内容,边与画商商谈价格,大街上车水马龙成为当地一大民俗景观。有些新样子卖的特别快,常会造成脱销。画店在限时加印过程中,画商就只得住店等待。另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画店还会将客商留宿家中,提供食宿,待到印完,即可车载船运返乡销售,因为有这个俗例,许多画商都跟武强年画人成了至交,有力地保障了武强年画的销售底线。

除了客户上门以外,这里还有另一种销售方式,就是到外地设立外柜或“打庄”。外柜是画店设在各地的固定门脸儿,常年经销年画,有的还带有作坊;打庄则是设立季节性销售门脸儿,一进腊月,大量年画装上骡马大车被送往那里批发或零售,又因每年租用同一处门脸而形成长期的行销渠道。

除了大宗批发业务,亦有很多武强当地农民从画店或趸或赊些年画,肩背担挑或推着独轮车外出零售,他们远走他乡赶集上庙或沿街叫卖,为了招揽顾客,他们常常即兴编出许多歌谣,手指年画连说带唱。

武强卖画人的歌谣唱到哪里,围观的人群就拥向哪里,武强年画的美名也就随着卖画人的小曲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看上去总在谈笑风生,可是事实上外出卖画的日子是很苦的,整个冬季要在冰天雪地里漂泊异乡,有时年三十都无法赶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只是为了多卖点儿画,赚个养家糊口的钱。

在虔诚的祈祷中习化成俗

可以说年画在画店和卖画人手里是一种可以换取金钱的商品,但一朝卖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农耕文明在我国有一万年左右的发展史,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土地就是衣食父母,吃饱穿暖,人口平安便是他们的最高理想,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理想就要无休止地劳作和祈祷,繁重的农事劳动需要强壮的人丁,于是人们都祈望多子多孙。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疾病的侵袭长期困扰着人们,因此对健康的渴望成为他们千古不变的信念,这样多年的历史沉淀便形成了以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为原动力,以祈福纳祥为主旨的各类民俗事项,贴年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说到年画自然离不开过年,中国节日非常之多,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庆典或祭祀,而过年却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节日。人们把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人口平安的种种美好愿望都寄予这个节日。

传统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开始。仪式多在自家灶间举行,首先揭下旧灶王贴上新灶王,然后上供、烧香、行礼、磕头,供品有荤素之分。主人家焚香上拜时,将旧灶王像、纸钱与一些草料一起焚烧,并祷告说:“灶王爷上天光说好,别说歹,各院粮食捎下来!”“长草大料,喂得大马欢跳!”等旧神像燃尽就认为灶王爷骑马上天去了。

到了年三十,所有年画都要除旧布新。大门上贴上武门神,卧室贴文门神、《麒麟送子》、《五福临门》或金鸡、神虎;牛棚、马圈、猪圈的门口处分别贴上《牛王》、《马王》、《打猪鬼》;贡笺贴在堂屋墙上、三裁贴在屋内炕头上、条屏竖贴在内室墙上;门楣上贴吊笺、窗户上贴窗花、窗旁壁上贴月光(因左右对画儿如同满月而得名)。各门框上贴上大红春联,墙上、柜上到处贴满“福”字。整个屋子被年画装饰得花花绿绿、喜气洋洋。

除夕之夜,敬天祭神,需张贴年画《天地》、《六佛头》、《全神》等神像,供奉于院落外门东侧的天地龛中,有的民居没有天地龛而是在同一位置的地上垒一座香台,外面还围上玉米秸杆绳结而成的神棚,天地就贴在神棚里与香台相对的地方;关老爷的位置在堂屋北墙正中的老爷龛里,两旁贴小对联一副,上书“坐看春秋安天下,走马提刀定太平”,横批“亘古一人”,武强人多供财神比干,是因为喜欢他的无心,无偏无向、童叟无欺,但怕他想家分心,所以张贴时不让他面向西岐;出于同样原因,观音菩萨是百姓心中最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神灵,因其家住南海,故将其像背南面北贴于南墙之上;不生育的人家还会在炕上的墙角贴《张仙射天狗》,传说天狗会从烟筒下来偷吃小孩儿的魂魄,四川眉山有位得道高人叫张远霄,他能用弹弓射杀天狗,因此被尊为送子神。神像贴好后,要一一在每位尊神前摆供品、燃香、磕头,祈祷内容多为保佑全家平平安安、身体健康、来年庄稼有个好收成,多赚些钱之类,各家都大同小异。

年画在张贴并接受人们供奉的过程中,使祭祀者从主观上达到了与神的沟通。在朴实的农民心里,一番忙碌之后换来的应该是神的眷顾,至少,也不至于带来灾祸吧!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过上温饱日子,这番付出也就值得了。而年画自身在此时也由一张画纸变成人们心中神灵的物化形象,就在这一贴之间彻彻底底地成为一种民俗事项。

一张年画在不同的人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实现着不同的价值。在年画艺人和卖画人那里,它是能够换取金钱的手艺,根据不同消费地点的需求制售不同内容的年画,遵从的是商俗的准则,实现的是其作为商品的金钱价值,这种价值是物质的,实实在在的。在贴年画的人那里,裱糊墙壁、装饰屋舍,年画中的故事成为人们的谈资,实现的是其欣赏价值。而那些神像庄严肃穆的接受人们的跪拜,承载着人们的祈祷与祝福,实现的是实用价值。这种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都遵从生活习俗的需要,是精神层面的价值,是虚幻的。年画艺人和卖画人离不开年画,离开它就失去了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生存就会受到重大影响。贴年画的人也离不开它,没有年画住所就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生活就会失去梦想和期待,只留下现实的无奈和苦痛。正是因为年画这些价值的存在,才使之成为百姓的最爱,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武强年画制、售、用的风俗体现了它生于民俗、描绘民俗、用于民俗的生命流变过程,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世俗社会的写照,它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土生土长的民俗事项,是民俗活动的实用艺术,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上一篇:张中行走过的流年碎影 下一篇:女士防身用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