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其趣味性探索

时间:2022-10-27 11:41:0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其趣味性探索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广大教师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必能在质疑过程中有效掌握知识,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探索

一、重视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厢情愿地把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就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的。爱迪生小时侯,一次看见母鸡在孵小鸡,于是他也抱了个蛋蹲在草堆里,害得全家人到处找他。又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差点烧了火车,结果被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设想一下,假如他不是这样从小兴趣广泛,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发明家,可见,兴趣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前或课后用“一纵即收”的方式讲一点,实在很有必要。同样是教学《咏鹅》,由于学生在幼儿时就已对它烂熟于心了,因此第一次教学中一出示此诗,学生便兴趣不足。第二次教学这首诗时,我借指导预习时指出: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应客人之命所作。学生一听,教室里顿时安个个眼睛睁大,兴味十足。其次,努力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学中也有困难和乏味的东西,因此要把容易的和困难的、学生感兴趣的与乏味的内容结合起来,交替进行。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困难,从而使其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成功依赖于兴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次发言后的评价,每次上台表演后的掌声,每回考试后诚恳地祝贺,每位老师的赞扬,都是成功。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兴趣。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如讲到《西门豹》一文时,可让几个学生上来演一演官绅向西门豹拱手求饶的情景。在这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文中生动的场面表现出来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对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

二、调节气氛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兴趣的培养源于学习气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在一节课内学习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至第20分钟,在这段最佳时间里,学生接受能力最快,记忆效果最好。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合理使用课堂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实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文字的积累。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就抓住描写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时的动作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感受到白求恩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无比热情的光辉形象。练习巩固是在老师传授新知后,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集中反馈,是优化课堂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地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反馈消息。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学会积累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练习设计中还可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使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积累,而不是负担。课堂学习是轻松愉快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小结是整堂课结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小学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的把握,以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一时间安排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学生,做适当的调整。总之,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首要一点就是要优化课堂结构,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了教科书的珍贵之处,因此当朗读到指导员临牺牲前和我的一段对话时,学生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引导学生在提示语中寻找情感。文中的有些语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语速稍快一些;记叙好人好事的可读得欢快些,反映黑暗一面的则读得稍慢、低沉些。科幻类文章可念得稍快些。第四,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这样才会避免死记硬背,真正做到了有效积累,熟读成诵。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心理。

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焕发每个学生生命活力的地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对于质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对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以此帮助学生突破文章重点难点,把握中心,感悟教材。课文中前后有矛盾的地方常常是问题的所在,以极大的兴趣为诱因,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去发现问题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效果。

结束语: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必须从小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语文本身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灿烂绚丽,同时它又是最实际的。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就在课堂,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结构优化、激发兴趣、熟读成诵、思维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下一篇:丰富学生体验,激活作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