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27 11:23:17

浅议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河南省自上而下发起了城乡教师交流的伟大号召。作为新密中学的一员,我踊跃报名到新密市平陌三初中支教,在将近一年的交流过程中,我对广大农村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大形势进行深刻认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农村中学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为适应时展、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教育改革深化的大形势,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斟酌、论证提出的新词。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之“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一个系统,涉及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地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创新教育强调的重点是:为了培养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有适应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推进和实施创新教育须遵循层次性、基础性、师范性、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等实践原则。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

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

素质教育的实施正不断向深层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人的观念的更新决不是朝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参加几次业务学习,听几个讲座,能说出几句新理论,就表示观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上更新不到位,往往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比如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套上了认知、能力和情意领域的新要求,但在实施中却得不到落实;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仍是传统守旧,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敢放手,而只在方法、手段上作一些革新式的小打小敲;公开课前学生一律整齐划一地趴在桌上休息等待上课,与课堂上的活跃表现不相协调。

2.应试教育的影响痕迹颇深

音乐虽不是升学科目,但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目标、模式、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等都对音乐教育产生了较深的影响。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如主学科有保证,音乐教师间缺乏交流研讨机会,他们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不自觉地深受其影响。如应试教育唯智育为上,为数不少的学校音乐学科尚是虚设;乐理、识谱教学方法守旧,枯燥单一,学生机械识记,索然无味;器乐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过多追求专业考级,轻视乐感培养。

三、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1.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保障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但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教育强调对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而重点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体制、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生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应注重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音乐教育中蕴涵着丰厚的促使学生创新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勘探和开发。音乐教育要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听讲,用批判的眼光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在音乐欣赏中,不同的学生听后感受各不相同,内心体验因个体的生活环境而异,根据音乐的演绎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较多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采取主动的批判态度,突破线性思维模式来进行三度创作。

3.培养创新思维是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灵活性等品质。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并将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

4.培养创新技能是阶梯

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创新的基本方法有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科学训练,使学生在储备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教学生“学会创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广泛,能够培养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创新技巧,通过训练形成创新技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构建体系和序列。

5.培养创新个性是底蕴

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创新个性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勇敢、敢于冒险尝试、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意志品质好和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优越的创新情感,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

综合上述,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下一篇:怎样在合唱训练中进行素质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