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10-27 10:44:03

浅议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母语迁移的定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从20世纪中叶至今,母语迁移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本文在母语迁移的理论基础上揭示出母语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母语迁移;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

一、语育迁移的定义及表理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

迁移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指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J.M.索里,C.M.特尔福德认为迁移(transfer)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语言迁移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来的。Lado认为迁移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Odlin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他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学习中的语际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这种形响源于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异同。

Faerch和Kee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Schachter把语言迁移现象视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ntreint)。这是一种认知的观点,她认为学习者先前获得的知识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进行假设时产生制约。

20世纪中期兴起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概念,即指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母语的形式、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而掌握的一种过程。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指出:“母语的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根本性的间题。”近半个世纪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语言迁移的表现

Sclinker将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R.Ellis认为语言迁移有四种表现形式,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回避(avoidance),过度使用(over--use)。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多样,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

(1)正迁移:母语的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在习得日语的过程中,就要比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日语和汉语在书写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2)负迁移:也称作干扰,指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由于使用母语规则或形式而产生错误或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形式。

(3)回避:学习者因为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而试图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

(4)过度运用: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为了避免某些困难的语言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比如,日本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会使用过多的简单句,而避免使用关系从句。

(5)语言习得时间不同: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儿童习得各自母语的时间大致相同,但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很大差异,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所需的时间相差很大。这同时表明语言本身有难度差异。

二、母语迁移研究的相关理论

母语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语言迁移的兴盛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语言迁移受到冷落。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迁移再次兴起,成为热门话题。

(一)对比分析理论与母语迁移

20世纪50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为: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之间的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和困难;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在语言对比的墓础上,减少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证性研究开始兴起。实证研究无法在以下两方面支持对比分析假设:1)它预测的一些困难在二语学习者的身上并未发生;2)二语学习者身上的一些困难未能提前预见。对比分析理论遭到了质疑,随着错误分析的兴起,它逐渐受到冷落。

(二)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

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人脑中有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并将普遍语法具体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核心语法是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是无标记的,边缘语法是不同语言所持有的语法,是有标记的。其中语言标记理论是普遍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homsky的标记理论常被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来解决迁移现象。Ellis认为语言的标记性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某些差异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另一些则不会。1999年Ellis进一步说明了母语的标记性和语言迁移的关系,就是当母语和目的语都是无标记时,就不会产生迁移。当母语是无标记,而目的语是有标记时,就会产生迁移。当母语是有标记而目的语是没有标记时,也不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

(三)中介语理论与母语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由Selinker首先提出,是指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中介语是既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自然语言,因此可以说中介语语言体系是语言迁移的必经之路。

Selinker认为学习者母语的任何特征不是迁移到目标语中,而是迁移到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他认为中介语是母语一中介语一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目标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关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中介语内部出现了两种理论,分别是重组连续体(Restructuring Continuum)理论和创造性建构(Creative Construction)理论。重组连续体理论认为学习者被看成是在逐步调整他的母语系统以不断接近目标语。这种理论承认母语的某些影响。创造性建构理论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很小的,第二语言习得机制与母语习得机制基本相同。无论学习者是何种母语背景,第二语言结构的习得顺序基本一致。Sharwood Smith认为忽略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潜在影响是创造性建构假设的主要问题。

(四)认知理论与母语迁移

认知理论将二语习得看作是复杂认知技能的习得。认知理论关于母语迁移认为,学习者本族语的影响不能完全由习惯的养成来解释,迁移不仅仅是一种干扰或者对本族语的依赖。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知识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

近年来,国外语言迁移研究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受到了普遍关注。Pienemann提出了语言可加工性理论,是指通过研究学习者大脑的语言加工程序,揭示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预示中介语的发展途径。该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母语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促进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Corder认为学习者第一语言能促进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Ellis指出语言学习者应该使用第一语言作为他们有意识的可以借助的资源,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汉英对比增强两种语言的可辨别程度,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不可能摒弃汉语来学目的语,教师应该对两种语言进行必要和恰当的对比分析。

(二)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错误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上所犯的迁移错误要持宽容态度,告诉学习者针对错误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学习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三)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英语的语言形式上,而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思和形态。因此,对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共同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的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了解不够,致使他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感到困惑甚至是困难。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素质,创设更多的环境和背景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从深层次上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小燕.母语迁移研究综述[J].人文社科.

[4]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5]吉少丽.语言迁移理论与英语教学[J].职业圈,2007(19).

[6]赵玉庆.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J].教学研究.

[7]曹永衡.《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季刊),2006(4).

[8]尹洪山,刘振前.国外外语教学[J].2007(1).

[9]彭曼君.国内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综述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作者简介:沈虹(1982―),女,江苏无锡人,现供职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从事二语习得、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上一篇:华证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人员招聘 下一篇:一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