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初议

时间:2022-10-27 10:33:25

惠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初议

摘要 文章叙述了惠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思路,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 惠州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惠州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定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强化效果绿化,美化城市环境。2002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荣誉称号,在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中,专家组对惠州市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惠州市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国家文明城市”称号。园林绿化为惠州这座滨海城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园林绿化上,惠州以发挥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进一步做好城市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逐步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迈进。

1,惠州创建生态园林现状分析

1,1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长春,冬无严寒;山水相拥,群山环抱,山、水、林、湖、洞、泉、瀑等一应俱全,东江、西枝江、小金河横贯而过,西湖、红花湖、金山湖等点缀其中,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1,2建成了以惠州大道、仲恺大道、先科大道等为代表的多条绿化景观大道。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遮荫、滤尘、减噪、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多种植高大的乔木,以乔木、灌木、藤本、地被结合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营造生态。通过对交通走廊进行全面设计,兴建开放式带状公共绿地,道路退后绿化带仿效生态植被,注重绿化效果。形成城市林荫步行道体系,使整个大道成为宜人的花园式、园林绿化的“绿色大道”。它们是绿地网络的要素之一,成为绿地互相联系的纽带。

1,3景区、公园特色鲜明,保护得当。惠州城区现有景区、公园20个,面积达到362.05公顷。公园各具特色,免费向市民开放,极大方便了游客市民休息和放松。其中下浦滨江公园、市民乐园、东江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赏、游览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西湖、红花湖景区地处市区中心,按照国家级风景区管理要求,划定有绝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等。对保护区内的自然景观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很好保留了景区的原生态群。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2008年惠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4平方米,绿地率达35.9%。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要求和基本指标规定,人口在50-100万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绿地率≥36%。与标准相比,我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将不断以创新的精神对新城区绿地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对老城区积极采取见缝插绿的办法增加绿量,我们在巩固现有的绿地成果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推进道路、景区、公园的建设和升级,在打造自然和谐的人文园林、特色园林、精品园林上下功夫。在园林绿化管理上不断借鉴和总结经验,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对植物生长的干预,让植物能够自然生长,发挥其最大的生态功能,积极开展节约型园林的建设逐步实现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思路

3,1从大环境建设着手,树立大园林理念。生态园林要求由以往的一般卫生防护、文化休息、游览观赏向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高度发展和转化。基于这种转变,城市园林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展,越过城区的局限,以城市及广大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实行综合规划、谋求城市环境质量的更大改善。将市、郊联成一体进行绿化规划,充分利用和开发市郊的风景资源,建造环市林、森林公园和辐射状绿带等,实现四周郊区与城市中心的气流交换,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城市市区与郊区的特殊区位关系,不仅是两者在面积上的叠加相互组成一个城市的市域范围,而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在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尤其就生态建设而言,必须将市区和郊区看作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并对这一系统的运作进行统一的调控。

3,2注重保护新建绿地原生态、建立共生型绿地系统。园林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尊重当地原有地形、地貌、水体和生物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引入植物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当。构建生物链是满足各类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植物群落中将引入各种昆虫、鸟类和兽类,形成新的食物链,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连锁环节。将高榜山、金山湖建成人、动物、植物共生互生的绿地,创造适宜动物、昆虫筑巢、觅食、休憩的场所,满足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

3,3提高植物造景水平,大力发展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建设生态园林,运用生态工程创造各种类型的人工种群和人工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多样化、综合性的人工植物群落,如生产型、观赏型、抗逆型、保健型、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人工种群和植物群落。植物配置要形成乔木为主,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大力提倡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绿化为立体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绿化格局。

3,4城市建设中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采用透水性铺装。由于城市大量建筑物和铺装地面的拦截,使自然雨水大量流入下水道,城市植被因水分匮乏而生长衰退,随着植被蒸腾作用的减弱和向大气补偿水分的减少,又使城市过热和过干的恶性循环得以继续,使植物的水分逆境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生长发展,进一步加重城市干旱、缺水状况,形成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对此,采用透气透水性地面铺装材料,尽量扩大绿地系统的面积,多保留自然土壤以保证水和其他物质的循环,切实改善这状况。

3,5实施生态恢复,改善西湖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加大,西湖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遭受到严峻考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重,水体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水体的美学价值受到损害。因此,需要对西湖水休实行生态恢复。首先通过截污清除外源性污染源,清淤挖泥消除内源性污染源。控制水体营养化程度,然后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方式净化水质,以达营造水上园林景观和为水禽创造适宜生存环境的目的。

3,6利用生物多样性综合防治园林病虫害的技术。当前园林病虫害防治往往采用高效、速效的化学药物防治,短期内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害虫的天敌造成威胁,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与树木共生的有益生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今后工作要转变思考观念,重视建立物种之间互相制约,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植物群落,加强养护管理以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采取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螨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等生物防治方法。

3,7多管齐下走“节水型园林”道路。当前园林绿化多数依然使用自来水喷灌的方法,大量消耗宝贵的饮用水资源,为使城市园林走向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尽早实现节水型园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应以节水及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目标,积极稳妥地采用先进、成熟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装备,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实施的可能性,还应结合自然条件和适宜性技术,在合适的经济投入下,充分利用一切水资源。首先是考虑雨水的回收利用,应根据地区特点将雨水利用与景观水系,绿地及非机动车道路的规划设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将雨水通过径流、渗透,达到植物利用与土壤净化,作为景观水体与地下水的补水。其次是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做到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大力推广节水耐干旱,适应强的乡土树种。三是推广节水型喷灌方式,适时适量喷洒。

上一篇:对水工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问题的商榷 下一篇:浅谈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产生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