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时间:2022-10-27 09:37:11

如果说,“千课一面”曾经是基础教育发展难以承受的历史之痛,那么,“同课异构”作为一个热词进入我们的视界,越来越成为我们克服历史之痛的一副良药。唱响“同一首歌”中的“不同”,以尽显 “和而不同”的时代强音,是“同课异构”的本质追求。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同课异构”并没有给教师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收获。下面,从2013年3月的 “苏粤名师同课异构”实践经历说起,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精彩的课堂,为何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2013年3月29日我有幸在扬州中学与江苏省名教师王雄教授进行了人民版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同课异构。作为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亲历者,从备课到上课,从听课到评课,每一处都是“呕心沥血”,活动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与思考。

王教授的课,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半是传统,一半是现代”,课堂的前半段约20分钟,快速过一遍教材的知识点,并结合做题来深化知识;课堂的后25分钟,王教授的教学思路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提供给学生两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几个问题:“历史上的关键时代是什么?发生了什么?谁是改革舞台上的主角?什么是改革?”在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中,教师始终通过适当的点拔,调控学生的思维。

最精彩的是王教授课堂的总结与升华,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我们高举着“改革”大旗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教科书上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人就是主要的生产力,改革最终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幸福。在从事着教育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群体――孩子们时,我们是否应更深入地思考学生生命体的幸福和尊严?

我的课没有王教授那样做得收放自如,但也算有自己的特点。我的课堂设计是从学生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是不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开始,确立一个历史伪命题“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伪命题的论据“改革开放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进行研讨式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的历史研讨能走向深入,我补充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学生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借助教师预设的问题不断深入理解历史,并最终得出新的结论和认识“改革开放是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破解历史假设的伪命题后,我又抛出新的历史话题:“有人说,改革开放如同晚清的中体西用,你认为呢?”然后推荐给学生一些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探究,从而实现让学生把课堂的有限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无限探究中。综观整课,共分四个环节:一是开门见山,将历史假设引入课堂;二是拓充材料,组织研读历史文本;三是整合知识,回顾验证假设;四是提出新假设,将问题探究引向深入。

两节课结束后,组织了评课议课,参加评课的教师有一部分来自扬州市区学校;还有广东名师班的培养对象,一共十几人。对这两节课大家都评价很高,认为:这两节课风格迥异,演绎出不同的教学精彩,为与会教师奉上了一席很有品评与思考价值的精神大餐。两节课的差别主要是:我的课最大亮点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历史,在问题探究中发展能力;王教授的课注重问题的生成与深层的引导,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时间与空间。

在活动后两周的一天晚上,在网上和同伴交流时,回忆起两周前的同课异构活动,同伴说大脑中的印记已开始模糊,说过什么话,有过什么思考都已记不太清了,并要我把相关的笔记与课件整理后补发给他。

同伴的这种反应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同课异构活动:精彩的课堂,没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同课异构,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二、同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精彩

根据培训计划的安排,外出回来后,每个培养对象都要在单位做一次成果分享。基于前面的疑问,我决定借助课堂录像,在历史教研组内组织一次新的“同课研讨”,新的研讨我作了一些新的设计与调整:

调整一:确立主题――“历史创新教育的策略”。考虑到新课程下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教育创新问题,结合这两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历史创新教育的策略”的研讨主题,要求每位参加研讨的教师结合主题做好三件事:一是围绕主题,自主研习。研讨主题我在研讨前两天就发给了每一位研讨者,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借助于网络或书籍,自主研习,并形成自己粗略的思考。二是带着思考,观课听课。由于不是现场听课,只能通过播放课堂录像来开展。由于各自都有了前一阶段的学习与思考,在听课和观课时,大家都就有了角度,有了针对性,观课中不断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三围绕主题,形成发言提纲。结合前面的思考,教师形成自己的发言提纲,这样研讨时大家就有能做到有备无患。

调整二:缺位研讨――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由于新的研讨在远离扬州的湛江举行,王雄教授无法参加,为了确保大家对话时能做到更真实、更客观,在研讨时我有意缺位,这也可以说是开创了同课异构中两位上课主角同时缺位的研讨先例。但从反馈情况看,反而让大家感觉得宽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

调整三:生成结论――让结论生成并引导实践。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研讨教师各抒已见,主持人再将之梳理成观点和结论,现场总结与反馈。这次研讨生成了以下结论:新鞋人人都有,要实现历史创新教育,就不能再走老路。平时我们能感受到有些教师课上得不好,效率低下,很大程度就是教学思路出了问题,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行动指南,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科学,编排是否合理,衔接是否自然,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

这次研讨与第一次相比,最大的惊喜与变化是: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且都是言中有物,研讨中很多精彩的言论,让人印象深刻。更可喜的是研讨结束了,教师的思索却仍在继续,部分年轻教师沿着前面的思考,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有两位年轻教师撰写了《历史假设:历史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和《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历史创新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些有现实思考价值的文章。

上一篇:废品价格“跌跌不休”破烂生意难做 下一篇:以《长城》为例浅析课堂理答的“三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