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都匀”?走好创新路

时间:2022-10-27 09:34:51

建设“大都匀”?走好创新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成为都匀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为黔南州“一圈两翼”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破立辨证”拓宽空间

当代贵州: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都匀是贵州省唯一的县级综合试点。都匀为何选择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先行先试?

吴 丹: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州委州政府明确了“一圈两翼”的战略布局。作为黔中经济区重要的支点城市、贵州南部交通枢纽、黔南“泛都匀”经济圈的核心,都匀必须进一步发挥在全州体制上的资源优势、交通上的区位优势、区域上的地缘优势、后发上的文化优势和天然的资源禀赋,竭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效益同显、成果共享的发展之路。

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都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大思路、大手笔、大谋划,在项目引进、规划布局上气势不够,难以支撑都匀未来发展。二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工业化水平不高,实体经济不多。三是城镇化程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较多,承载能力弱,城市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四是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手段不多,就业矛盾仍较突出,扶贫济困的任务依然艰巨。

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匀需要找到攻坚克难的“突破点”、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激活干劲的“催化剂”。我们认为,有“破”方能“立”,只有抓住城市发展滞后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拓展发展空间、注入创新活力。因此,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都匀市积极申报争取,决心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破除困境,新立格局。

当代贵州:成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对都匀的发展有何意义?

吴 丹:成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意味着都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我市争取政策支持、破解发展瓶颈,解决结构性矛盾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给予了先行先试的特别“通行证”,为都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小康质量提供了大量政策、项目和产业支持,可谓是都匀市加快发展、赶超跨越量身定制的“加班车”。

正如刚才所说,城市发展滞后、承载能力弱是都匀跨越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够让城市扩容提质,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城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还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与此同时,加快城镇化试点进程,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大都匀”建设步伐。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破旧立新”,既是我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推动“一圈两翼”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乡统筹”注入动力

当代贵州:建设“大都匀”是黔南州提出的战略目标。“大都匀”的概念是什么?

吴 丹:从全州的范围看,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都匀发展,始终强调州府龙头地位,提出“一江带两城,建设大都匀”思路,着力打造“泛都匀经济圈”,构筑“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从全国全省看,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都匀要建设黔中城市群支撑城市。而全省城镇化战略明确了都匀建设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万“双百”城市的建设目标。

因此,大都匀的“大”体现在城市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格局、政治定位等方面。从行政区划来看,“大都匀”的范围包括都匀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以此为中心,州委州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以城镇化带动和千亿级磷煤化工经济带为主的“泛都匀经济圈”发展核心区的概念。

当代贵州:“大都匀”也好,“泛都匀经济圈”也好,“城镇化带动”都是其中的关键词。

吴 丹:正因如此,都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定位高端、规划长远、理念新颖、内涵丰富、举措多元的特点。在州委州政府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做大城市、做强乡镇、做美农村”的发展目标,实施“南北拉动、东西扩张、组团发展”战略,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附力。

申报成为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双百”城市的目标要求,始终强调规划先行,以规划还绿、建设显山、退房露水的发展理念,整合都匀的山、水、桥、绿等要素,高标准、大气魄做好城市整体规划,着重实现六个“确保”:

一是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快安置房建设,确保安置成区。二是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确保道路成网。三是坚守发展生态底线,加快绿色化发展,确保生态成系。四是以提高消费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壮大城市产业,确保商业成集。五是以力补民生欠账为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设施成套。六是以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为重点,确保城乡统筹发展。

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坚持走符合都匀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唱好城乡协调发展的“二重奏”,为都匀的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山水桥城、国茶之都”的定位愈加清晰,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小城镇建设卓有成效,乡村发展提质增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势头。

“软硬兼顾”共绘蓝图

当代贵州:都匀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吴 丹:我认为新在理念和举措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是城市、乡镇、乡村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共进的城镇化,

2015年初,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走符合都匀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贵州省十一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加快打造山地新型城镇化的‘贵州版’”,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做好都匀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更加坚定了我们信心和方向。

当代贵州:新型城镇化的理念,需要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推进试点工作。

吴 丹:观念的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申报试点之前,有一些干部认为城镇化就是“让农民上楼”,而部分市民也对市区棚户区改造、道路修建、公共服务升级等举措不太理解。

获批成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后,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规划目标,“人的城镇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开展党员“三亮一创”活动以来,各级党员干部将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特征与工作相结合,同心协力推动都匀的大发展、大变化。

广大群众也见证了、体验了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种种变化,给予建设工作极大的支持。例如马鞍山棚户区建设项目,由于涉及范围大、人数多、范围广,刚开始遇到不少阻力和质疑。如今,南沙洲公园建成开放、大龙大道通车、移民安置项目即将完工,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都说这个项目“在哭声中开始,在质疑声中进行,在笑声中推进”。

当代贵州:党员干部的认同与践行,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都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软环境”。“软硬兼顾”方能持续,都匀做了哪些“硬举措”?

吴 丹: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主动创新。特别是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挂钩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两个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强调协调发展,以强化规划统筹、强化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经营的四个“强化”为统领,以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为重点,协同推进城乡发展。

三是坚守生态底线。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我们按照“山头常绿、碧水常流、空气常新、土壤常净”的要求,着力“守好一口缸、净化一条江、护好一片绿”。

四是秉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经营方面,我们大力推进“智慧都匀”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社会效应和管理效能双赢。

五是贯彻共享理念。推进城乡户籍改革,着力解决停车难、出行难、就学难、就业难等问题,让市民进一步享受新型城镇化的成果。

下一步,都匀即将出台《都匀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益经营城镇,打造“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责任编辑/李 坤)

上一篇:众手浇开“幸福花” 下一篇:基于MC9S12XS256的物料含量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