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土地大“文章”

时间:2022-10-27 09:17:09

做活土地大“文章”

走进蓬溪县大石镇天宫堂村,大气古朴的牌坊格外醒目,而田园风光更令人心旷神怡。到过天宫堂村的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有过挣扎、奋斗和成功的喜悦。这个曾经的旱山村,近年来,频频打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牌”,获得了“川中第一村”的殊荣。

40岁的蒲友全在天宫堂村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和妻子辛苦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3年前,天宫堂村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蒲友全放下在深圳不错的工作回了乡,带着顾虑与怀疑,他成了土地流转中带头“挑刺”的人。然而,不久后他竟成为土地流转的坚决拥护者,并且再也没有远走深圳务工了。

土地之伤令人深思

天宫堂村是典型的旱山村,农民在土地上辛苦一年,收成却难如人意。和其他村子一样,劳务输出很快成为这里的“主打”产业。“种田累得很,收成又一般,还不如外出打工。”抱着这样的想法,蒲友全和妻子多年前就远赴深圳务工,两个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撑起了留守在家的父母和孩子不错的生活。老人无力耕种土地,似乎也无需耕种土地了,蒲友全家的七八亩土地渐渐荒芜,一向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时间竟成为负担。

为了改善土地抛荒的状况,2003年,蓬溪县率先推行了“党员代耕制”,由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或组织本地农村劳动力对撂荒耕地进行耕种,为外出务工的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取得了比较好的示范带动效果。很长一段时间,蓬溪县的“代耕制”都是各地争相学习的范本。但是,经过实践,问题暴露了出来,“代耕制”解决的只是燃眉之急,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没有太多的推动与贡献。

流转土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此时成为了最佳的选择。但是,流转土地所面临的风险又让村民顾虑重重。当地流传着一个经典事例,农兴乡五家堰村绕开农户以村委会名义将抛荒的35亩耕地承包给了一个业主发展养殖业,因为经营不善,涉及的56户村民两年多没有拿到租金。虽然通过仲裁,村民最终收回了土地,但部分土地被硬化,难以复耕的结局令村民欲哭无泪。

2006年底,蓬溪县农经中心主任杨茂君作为下派干部到天宫堂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担负着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重任的杨茂君一下村就开展调查摸底,农民流转土地的强烈愿望与业主迫切需求土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杨茂君提出,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村民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统一流转、经营。

以农民为本的成功范例

“土地流转应以农民为主体”,这是镇村两级干部的共识。杨茂君等人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章程、职责、权利、经营范围、服务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规划中,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有详细的分工定位。

为打造遂宁市蓬溪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大石镇引进了一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中通实业集团公司,企业的要求是流转1000亩土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杨茂君的工作很快遇到了阻碍,村民对土地风险的顾虑与业主对分散土地难以集中的担忧形成了对立。接到家里打来的告知集中流转土地的电话,蒲友全火速赶回了家。他和其他一些见过世面的村民始终心存疑虑,土地流转给业主,如果不能长久经营或造成土地硬化怎么办,蒲友全等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降低土地风险。杨茂君和村干部专门找到蒲友全等人,对合作社运作模式和企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说明:合作社依法为社员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村土地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流转土地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可以推动规模种植,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项目;另一方面,村民变为社员、股东,集中社员的意愿进行运作,才能维护好自身的权益。”杨茂君的观点很明确。

随着了解的深入,蒲友全和村民们全力支持土地流转。2007年2月,天宫堂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成立,由村主任万崇阳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国道318沿线的215户村民的承包土地入社,共整合土地1000余亩。按照流转协议,合作社将1000亩土地租给中通公司,公司每年支付给社员每亩420元租金,并优先招收社员进入园区务工,村民实现了土地租金与务工工资的双重收入。

一块土地的多种增收渠道

土地流转之后,天宫堂村村民喜欢算算增收账:土地租金是一笔,土地分红是一笔,务工收入是一笔……随后由中通公司推出的“生猪寄养”模式,更是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村民们形象地称之为给猪当“保姆”。

“生猪寄养”是以中通公司作为主体,采取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户饲养的模式。公司和寄养户签好协议后,公司免费提供优质PIC仔猪、优质饲料和生猪养殖保险等,县畜牧兽医站提供养殖技术、防疫和诊疗服务,农民只需提供养殖场地并负责饲养,公司按饲养30头、50头不等给农户发放500元、700元的定额饲养工资,等生猪育肥出售后,再给予每头15元的奖励。“2008年初,我从中通公司领养了50头仔猪,按照猪场技术人员的要求养了96天后全部出栏,领到工资700元,出栏奖励每头15元,共750元。这3个月,我每天只花两个小时看管生猪,就领到1450元,一年领养三批我就可以轻松挣到4350元。”张玉生是天宫堂村最早的一批“生猪寄养”户,“等我扩大了规模,每批领养100头,一年轻轻松松就可以挣到近1万元。”加上土地租金,张玉生的年收入非常可观。

2006年,天宫堂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850元,短短3年时间,就迅速增长到5300元,而土地流转集中区的村民,人均收入基本过万元。蒋志友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与妻子一道在中通公司打工,每月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加上土地租金和生猪寄养,每年的纯收入近5万元,比过去在外面打工的收入还高。

土地经营模式的又一次创新

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明显增长,让人们一下子意识到土地集中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一时间,没入社的村民纷纷要求入社。村民的强烈愿望最初让杨茂君等村干部非常为难,一方面再引进一家龙头企业进行开发并非易事;另一方面,未入社的村民土地多数是山坡地,成片开发的难度较大。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下,天宫堂村另辟新路,催生了一种土地寄种模式。

“同样是种粮食,收入却翻了番。”这是村文书杨国平参与有机水稻寄种的亲身感受。去年3月,天宫堂现代农业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搭建的平台,与天宫堂村、拦沟堰村的200余户农户达成租田300亩寄种有机水稻的协议。农户只要与公司签订寄种协议,公司就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地膜、供水、防病治虫及栽培技术等,农户只负责下种、日常田间管理及协助收获的劳务,每亩田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及寄种报酬900元,对超出约定产量的寄种户,每增产1公斤奖励两元。“过去种植水稻,每亩需要200元左右的农资,现在统一由公司提供,而且每亩还有300元收割补贴。”杨国平将账算得很清楚,过去他家3亩地种水稻也就2000元的收入,如今增加到4200元。公司直接到田边过秤、付款,种植户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有机水稻寄种成功之后,天宫堂村又尝试了水果玉米和大白菜寄种,按4∶6进行分配,收获产品的四成作为农户的土地租金及寄种报酬,六成作为公司的投资收益。杨茂君认为,寄种模式解决了农民“缺资金、缺技术,怕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怕价格下滑影响收入”的“两缺两怕”问题,并且对土地集中规模的要求较为灵活,推广的空间更为广泛。

上一篇:在新的起点上 下一篇:土地入股,黄土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