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对急性肾损伤大鼠EGF、IL―18的影响实验研究

时间:2022-10-27 08:09:22

黄芪对急性肾损伤大鼠EGF、IL―18的影响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对急性肾损伤大鼠EGF、IL-18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除对照组10只外,其余用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100mg/(kg・d)腹腔注射,连续7 d,建立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提取液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分次在灌胃前,第7和14 d通过大鼠内眦静脉取血,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质-18(IL-18),第14 d取血后处死大鼠。结果 药物灌胃第7 d,各治疗组所测EGF均较治疗前上升,IL-18均较治疗前下降,均高于对照组,但高剂量组更明显,第14 d,各治疗组EGF较第7 d进一步上升,而IL-18进一步下降,高剂量组更明显。高剂量组肾功能及形态学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有较明显减轻。结论 黄芪对损伤大鼠肾脏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黄芪;炎症因子;中药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氮质废物滞留、体液潴留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而据相关资料报告示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是最常见的肾实质性急性肾损伤,本实验拟通过观察黄芪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EGF、IL-18的影响,探讨黄芪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健康纯系雄性Wistar 大鼠,体重(160±20)g,由广西中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试剂:IL-18试剂盒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EGF试剂盒美国 Sigma 公司,检测采用放免分析法。

1.2实验 40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用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100mg/(kg・d) 腹腔注射,连续7 d,建立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①模型组10只;②黄芪低剂量组10只;③黄芪高剂理组10只。黄芪低剂量组,以15 g/100 g/d灌胃,黄芪高剂量组,以60 g/100 g/d灌胃,灌胃1 次/d;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正常组及各实验组大鼠治疗14 d后处死大鼠,检测指标于灌胃前、第7 d、第14 d内眦静脉采血1.5~2/L,第14 d禁食12 h后,大鼠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1 ml/kg)麻醉,腹主动脉采血4~5 L,测定血清、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并留取大鼠肾脏组织,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药物灌胃前,模型组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EGF明显下降,而IL-18明显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病理标本检查 对照组大鼠肾脏病理未见异常。 模型组第7 d肾脏病理改变见于皮髓交界处, 可见皮髓交界处约95%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胞浆与基底膜分离,小管腔内见大量蛋白管型及崩解的胞浆组织;第14 d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有灶状修复。治疗组第 7 d病理改变与 模型组第7 d病变类似,皮髓交界处广泛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仅存基膜; 第 14 d可见大部分再生修复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治疗急性肾损伤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及通过肾脏替代治疗,使受损的肾小管得以自行修复,而对于急性肾小管坏死病情的发展及慢性化仍没有效的药物可以用来阻止其病情的发展,寻求有效的能阻止急性肾损伤病情发展及慢性化的药物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中药黄芪具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作用,有研究证实黄芪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及尿蛋白降低,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高滤过、高灌注状态;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调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高凝状态,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对急性肾损伤及抗慢性纤维化均有明显作用[1-4]。

近年来对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白细胞介素质-18的研究成为急性肾损伤的研究热点,表皮生长因子是大小约6KD的单链多肽,其与细胞表面的EGF受体(EGF-R)结合,引起EGF-R二聚体形成、酪氨酸激酶迅速激活及酪氨酸自动磷酸化,并导致信号传导途径中作为第二信使的特异性基质蛋白磷酸化,由此{节有丝分裂及其他细胞活动,现已证实其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起修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5]。而白细胞介素质-18(IL-18)是一个多效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烈的促炎症作用,主要参与Thl细胞的激活及反应,具有强大的诱生IFN-γ及TNF-α的能力,能促进Fas-FasL系统介导细胞毒作用,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具复杂免疫过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重要发病因子,其对早期肾脏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6]。

从实验研究的结果可知,黄芪提取液灌胃第7 d,各治疗组所测EGF均较治疗前上升,IL-18均较治疗前下降,均高于对照组,但高剂量组更明显,第14 d,各治疗组EGF较第7 d进一步上升,而IL-18进一步下降,高剂量组更明显,高剂量组肾功能及形态学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有较明显减轻,这说明黄芪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保护作随药物剂量的加大有所增强,从而提示了黄芪对急性肾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升高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肾小管的修复,及降低白细胞介素质-18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的,这为临床黄芪用于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但黄芪提取液又是通过怎样的信号通路途径来影响EGF及IL-18的表达,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琴,陈慧,徐维佳,等.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0):865-868.

[2]张淳,陈俊华,黄灿茂.黄芪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因子、游离钙水平及细胞周期蛋白 D1 基因表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2):181-184.

[3]Shaojun Y E,Zhu Y I,Ming Y,et al.Glycyrrhizin protects mice against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and inflamm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J].Experimental & Therapeutic Medicine,2014,7(5):1247-1252.

[4]姜燕,王葳,李泽争,等.黄芪甲苷孵育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 15(2):114-117.

[5]张慧玉,田玲,王兰英,等.肾积水尿EGF、MCP-1水平的检测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2):1227-1229.

[6]周明明,蒋正英,李蕊,等.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白介素 18 对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8):898-902.

上一篇:劳务派遣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鼻内镜下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