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

时间:2022-10-27 07:30:55

浅析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

【摘要】 目的:探究肺炎性假瘤采用CT诊断的影像特点及其正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对手术病理确诊的30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影像特点作分析并总结,寻求该疾病的有效诊断方法。结果:病变部位: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8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6例。病变直径2.1~5.8 cm。患者体内的病灶形状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圆形肿块,近肺门侧及病灶边缘出现引流支气管影,肿块附近出现晕圈样、浅薄小片状或网状改变。外侧缘出现的索条影较多且向外延伸,表现为“长毛刺”,胸膜变厚,粘连形状表现为“桃尖征”,表现出类三角形、不规则形状或楔形高密度影,并在中心位置形成一个团块形状,部分边缘表现为平直征。少部分病灶出现液化坏死情况和小孔泡坏死情况。结论:正确了解肺炎性假瘤疾病的CT诊断影像特点,并密切结合患者肺部感染具体情况及相关病史来综合判断分析,从而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 CT诊断; 影像特征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60-02

肺炎性假瘤是非特异性炎症所致肺实质内肿瘤样慢性增生性病变,该假瘤是由浆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巨细胞及泡沫状细胞共同形成的一个肉芽肿[1]。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收治的30例肺炎性假瘤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探究CT诊断的影像特征,并作相应的分析总结,帮助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0岁,平均(37.4±5.2)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痰、胸部疼痛、轻微发热及咳嗽等。本组全部患者都通过了手术病理查明,确诊为肺炎性假瘤。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采取仰卧姿势,尽量保持平静呼吸状态,并在一次屏气基础上自头侧向足侧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部位到肾上腺水平。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高分辨力扫描,层厚1 mm,层距5 mm。采用碘海醇非离子对比剂,剂量85 ml,300 mg/ml。采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射,2.5 ml/s,注射完成后45 s进行扫描工作。

2 结果

CT检查发现,病变直径2.1~5.8 cm。病变部位: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8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6例。

检查发现患者病灶表现为类圆形、圆形及不规则形肿块,靠近肺门侧及病变部位边缘出现引流支管影,病灶附近出现网状、浅薄小片状或晕圈样变化,外侧缘可见索条影,表现出向外延伸的形状。另外,还发现胸膜厚度改变,粘连情况表现为“桃尖征”,“桃尖征”指的是一些病灶部位的边缘表现为桃尖形状,也就是说肿块结构的边缘呈现出“桃尖”形状的尖角样变化,是由于周围组织粘连及假瘤包膜、结缔组织牵引引起肿块边缘发生尖角样突起,该症状能有效帮助对肺炎性假瘤进行诊断。并且出现楔形高密度影、不规则形高密度影,在中心位置处形成团块形状。CT检查还发现,部分边缘结构呈现出“平直征”,是指病变部位的某一层面结构中可以看到边缘平直并表现为刀切样变化,一些病灶中还伴随出现液化坏死或小空泡坏死情况。

3 讨论

3.1 肺炎性假瘤特征表现

临床上肺炎性假瘤的发病原因至今还没完全确定,通常认为是由病毒、细菌感染而造成的多种炎性细胞成分共同构成的一种肉芽肿病变,该病属于增生性炎症,表现为肺炎转归[2]。由于表现为肿瘤形状,因此叫作肺炎性假瘤。肺炎性假瘤的发病率在肺器官内部良性球形病变类型中排第二位,而排在第一的则是结核球,并且该病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按照影像学相关理论分为两种类型,即肿块型及浸润型。浸润型是由于肺炎实变后无法全部吸收造成的组织增生情况,其病变面积明显减少,但是密度却增高了。对于附近纤维索条状影数量变多,另外其还向外发展,因此称为伪足征,也就是肿块边缘结构是由两个部位出现粗条索影一起融合形成一条细长且单一的长线影,该长线影表现为狭长三角状,该影基底比较宽,形状像伪足,并且尖峰大多与胸膜结构发生粘连。但是其还是与肺癌表现出的“V”形胸膜凹陷情况有所不同,肺癌疾病中没有出现来自于肿块结构两处部位发生汇合情况,因为肺炎性假瘤出现渗出实变较多,其附近粗索条影较多,因此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与肺癌疾病相分辨。其中肿块型会伴随着病变发生改变及周围渗出的吸收不同,肿块表现也有所不同。若形态表现出不规则形状,包膜结构形成之后其边缘就会表现出光滑锐利。另一方面,其和肺癌肿块的形成原理也不一样,肺癌是属于向外类型进行性增大过程,因此通过查找炎症的表现情况是辨别两种疾病的一个重要信息。肺炎性假瘤疾病的病灶组织发生机化纤维化收缩可以造成病灶组织边缘结构表现为“弓形凹陷征”,该凹陷属于向心性的,在病灶组织两边缘结构的“弓形征”交汇部位或者是与“平直征”交汇部位会出现尖角突起形状,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桃尖征”。通常所说的“平直征”是在病变组织中间结构第一层面发现一侧边缘结构表现为刀切样变化,且平直,这有可能是因为病灶边缘出现纤维化牵拉而造成。另外,卷毛征表现为病灶组织附近炎性渗出,其在发生慢性吸收中会发生混乱且无规律的纤维化变化。

3.2 CT影像分析

本组研究发现,采用CT诊断过程中这些影像特点能帮助有效诊断肺炎性假瘤。(1)患者体内的病灶部位加强扫描之后表现出显著不均匀强化情况,本组30例患者中17例经过加强扫描后,强化情况均在增强后的45 s处于高峰期,明显早于周围型肺癌疾病增强后出现的强化时间窗,这对于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利。其中出现显著强化情况则表明出现血供比较丰富的炎性肉芽组织结构,没有出现强化范围就属于脓腔区域或者是脓肿区域。(2)增强之后薄层结构的重新构建或者是薄层重新建立对于展示病灶组织内部情况有着重要意义,其能帮助提高诊断成功率。30例患者中有26例中等、常规层厚度的病灶组织内低密度空洞性病变类型的显示清晰度明显低于薄层重新建立的病灶组织的低密度病变清晰度。另外,增强后的病灶组织内部出现液化坏死情况、空洞影像的显示率显著高于薄层重建、常规层厚及常规层加厚之后的病灶组织显示几率。所以,薄层重新构建、加强扫描操作后薄层重新构建对于帮助显示病灶组织中类圆形状低密度影情况有着重要意义,其也能帮助有效提高炎性假瘤疾病的诊断正确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只有熟练掌握肺炎性假瘤疾病的CT诊断影像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临床上不仅要做好CT诊断,还要综合患者是否出现相关肺部疾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闫海跃.27例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61-62.

[2]田士兵.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8):829-830.

(收稿日期:2013-09-10) (编辑:陈春梅)

上一篇:普林格尔治疗仪用于产后子宫恢复治疗的疗效观... 下一篇: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乙醇湿化吸入治疗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