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

时间:2022-10-27 07:22:16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活动课,如果有了良好的导入,就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直接引入法

教师一站在讲台上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几句话引入新课。这样,使学生的情绪很快能安静下来,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如在教“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时,小学数学专家邱学华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以前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是几步计算的?

生:(集体回答)一步。

师:你们想不想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齐答)想。

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两步加减应用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以旧引新法

“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

如学习“工程问题”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师:要生产420个零件,甲单独做用4小时,乙单独做用6小时,甲乙两人同是合做这批零件,几小可以做完?

生:(利用做工程问题的知识,求出合做时间是2.4小时。)

师:(将420个改为210个)“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合做时间会是多少?

生:“合做时间应该是1.2小时。

生:(绝大多数学生这样回答)因为工作总量由420个变为210个,减少了一半,时间自然也应该减少一半嘛。

师:动笔算一算,是这样吗?

生:(纷纷动笔算出结果仍是2.4小时,这时孩子们惊讶了,怎么回事?为什么工作量少了,合做的时间却没有变?我们的估算错在哪儿呢?)

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对数量关系进行了一番深入地研究探讨后,他们明白了:条件给的是甲乙各自完成总工作量的时间,而不是甲乙各自的工效。无论工作总量怎样变化,只要甲乙各自做完工作总量的时间不变化,合作时间是不受工作总量限制的,在这道题中,合做时间永远是2.4小时。“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用‘1’来表示工作总量了?如果工作总量是1,合做时间是多少呢?”我接着问。“依然是2.4小时。”同学们肯定地回答。“是这样吗?再算算看。”我又一次要求道。学生很快列式解答结果是:1÷(1/4+1/6)=2.4小时。“没错,仍是2.4小时!”孩子们兴奋地报告着自己的答案。由此,我引出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及其解题的基本思路。课的起始这样安排,所激活的是工程问题和做工问题的连接点及生长点,数量关系是同一个,而工程总量可看做“1”,工作效率则用1/X来表示。

三、创设疑问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尤其是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能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状态。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报数,我很快说出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而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判别出来”的疑问,使他们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判别方法,然后顺利导入课题。

四、故事激趣法

“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五、操作探究法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拼学具,先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一分。”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和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然后,教师指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又让学生对新课探究产生更大的热情。

六、游戏导入法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新栽的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地位,情况比较复杂的,教法自然不同。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一条原则是不能忘的,那就是努力创造好的内环境,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有效地使用课前的三分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一节课的开始也就被牢牢地有效地抓住了。

当然让每堂课“闪亮”登场还有赖于教师恰当的衣着,抑扬顿挫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板书,富于鼓励的评价,不时恰当的幽默等等。课堂就是舞台,教师既要当导演,又要当演员,举手抬足都有“戏”,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李烈著)

[3]《最新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赏析》(袁中学等主编)

上一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试办法创新探究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