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周郎顾,还得误拂弦

时间:2022-10-27 06:55:45

【摘 要】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高明的教师能巧用“误”来达到以“误”引“顾”,激疑生问;引起警觉,拨正思路;诱导纠“错”,激发兴趣;幽默诙谐,轻松愉悦的目的,引发学生起疑、质疑、释疑并激发学生探究、辨析、掌握学习内容。我们把这种艺术称之为“故错”艺术。

【关键词】故错 激疑 生问 理解 掌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108-02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说的是三国时候有位弹筝美人欲得周郎一顾,故意拨错琴弦的故事。“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句诗的关键在两个字:一个是“误”,一个是“顾”。“误”不是真的失误,而是一种心计、机关和手法;“顾”却是真顾,是一种倾心的关注。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是科学,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不出错误,而高明的教师却能打破常规,巧用“错误”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把有意的错变成了一种艺术,使“周郎们”――我们的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之中来。这种艺术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故错”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故错”艺术能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一 以“误”引“顾”,激疑生问

课文中有一些词句乍看起来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学生学起来似乎也是轻松容易,阅读时往往会一晃而过,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这时学生的思维流于简单化,浮于文字的表面,无法领会到文字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而这些地方有时却恰恰又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刻意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但因这些地方看似浅显,正面激疑有时往往效果不理想,而巧用故错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一文有这样的一个关键句: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学生学习时往往容易一扫而过,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在范读时故意把这句错读为: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收获来的醋栗。借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马上指出老师的“错误”――把“没收”读成“收获”。老师就此巧妙地引导大家通过比较、推敲、分析,领悟“没收”“收获”的深层含义,并揭露出奥楚蔑洛夫平日里喜欢倚仗自己的权势,剥削平民百姓,这醋栗也一定是找老百姓搜刮来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深入挖掘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思维也就活跃了起来,从而激发他们澄清真相的欲望,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 引起警觉,拨正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地方学生很容易出错,他们的疑问和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往往跟老师的预期目的和既定目标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出人意料。如果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的思考成果,甚至对学生打击奚落一番,那挫伤的就不仅是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这些地方故意设置一点小小的错误,可以引起学生警觉,拨正学生的思路。如蒲松龄的《狼》中有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学生往往容易错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我在教学时故意把这句错读,进而把“犬”解释成“狗”,这样,就成了“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的意思。学生就会有“哪来的狗呢?”的疑问,这时再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细细品味,让学生通过对“犬”的正确理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从而读准这一句的停顿。这样,学生不但理解准,而且印象深、记忆久。如果老师故意在有些地方制造“错误”,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达到拨正思路的良好效果,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我在教《藤野先生》时,故意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成了“东京无非是这样”,同学当即指出老师的“错误”,即少一个“也”字。我为同学们专心听讲暗暗高兴,同时我又故意坚持错误,说这个“也”字本来就不该要,或者可要可不要,因为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先列举一种或几种情况之后,才能说又一种情况“也”是这样,这篇文章怎么能在开篇第一句就用“也”字呢。于是,大家议论纷纷,认真研究起这个“也”字到底该不该要、用得好不好。一个学生说:“文中的‘我’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寻求真理的,对日本东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他为没料到,东京也和南京一样,到处都乌烟瘴气。他失望、痛苦、忿怼。加上这个‘也’字,再配上‘无非’一词,含蓄地写出了‘我’的厌恶和失望之情,所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仙台之行。同学们从这个极易忽略的句子中理解了它深刻的内涵,印象深刻,甚至很多年以后仍旧会记忆犹新。

三 诱导纠“错”,激发兴趣

俄国著名文学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中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都比较强,往往喜欢发现别人的错误。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巧用“故错”,诱导学生纠正,可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从而使其产生浓厚的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出师表》的时候,故意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分析成“先皇帝不认为我卑鄙”,同学们听了马上哄堂大笑。我明知故问:“你们笑什么呢?”学生回答:“诸葛亮怎么卑鄙呢?”于是我故意说:“这是诸葛亮自谦嘛。”一学生说:“任何人自谦也不会说自己卑鄙吧?”老师趁势问:“那该怎么解释呢?”经过思考,学生纷纷发言,气氛非常活跃。最后我总结道:“这里的‘卑鄙’确实不同于现代汉语,在古汉语中,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学生至此才知道老师是故意“出错”的。这不仅活跃了课堂,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我在教《伤仲永》的时候,因为课前预习过,文章也较通俗易懂,发现学生觉得课文浅易,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讲读“传一乡秀才观之”时,我故意说:“这一句话可以读作‘传/一乡/秀才观之’,意为‘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也可以读作‘传一/乡秀才观之’,意为‘传给一个乡间的秀才看’。我也搞不清哪一种读法,好像都讲得通,请同学帮忙分析分析。”同学们根据上下文意,众说纷纭,议论纷纷。问题解决之后,我指出:“可见停顿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了。下面还有些句子容易停顿错误,看谁能发现。”通过这样诱导、纠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四 幽默诙谐,轻松愉悦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时故意犯错,也会产生幽默诙谐、轻松愉悦的效果。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幽默是教育家最得力的助手。幽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舒缓学生的紧张心绪,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预期目的。比如我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有意把标题读成《阿长与〈山哼经〉》,学生哄堂大笑。在幽默诙谐、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乘机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分析阿长的形象。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此起彼伏的都是“阿长、阿长”的声音。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同时也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当我们读到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时候,怎能抑制住心头的激动?

“故错”是暗示学中反暗示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潜心钻研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引发学生起疑、质疑、释疑并激发学生探究、辨析、掌握学习内容的艺术。孙子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正”“奇”是古兵法常用术语,指军队作战的常用战法和特殊战法。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作战中,只有“正”“奇”结合,力求出奇制胜,方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我们用故意犯错误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就是一种“以奇胜”,它会使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拿它来指导教学便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不妨使用。

参与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漆淑萍.教学故错艺术探析[J].中国教师,2008(9)

上一篇:主题教学模式在烹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孟鲁司特纳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