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治分析

时间:2022-10-27 06:51:12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0)-05-0014-01

【摘 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3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及时确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治疗;探讨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为了早期诊断,行之有效的给予治疗和预防,减少发病率,现将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30例新生儿败血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败血症中男19例(63.3%),女11例(36.6%),日龄

1.2 临床资料 发热28例(93.3%),体温不升2例(16.7%),纳差拒乳24例(80%),反应差12例(40%),呼吸急促15例(50%),黄疸21例(70%),惊动7例(23.3%),抽搐3例(10%),肺部有湿音7例(23.3%),腹胀12例(40%),脐部红肿有分泌物11例(33.6%),肝大7例(23.3%),脓疱疮5例(16.6%)。

1.3 感染途径 脐炎11例,脓疱疮5例,用不洁布擦口腔用针刺口周挑马牙10例,宫内感染2例,宫内窒息3例。

1.4 合并症 硬肿症1例,化脑2例,感染性休克3例,肺炎7例。

1.5 实验室检查

1.5.1 血象 白细胞

1.5.2 C反应蛋白(CRP) 乳胶CRP>8μg/ml 30例。

1.5.3 血培养 均为阳性。

1.6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儿入院入均采用二联抗生素治疗,即青霉素和阿莫西林加先锋V或头孢噻肟,一般用药7~14天。重症患儿采用新青Ⅱ加菌必治联合治疗。用药时间拒病情延长,同时做好口腔脐部及皮肤护理,对体温过低者给予保暖,过高者适当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供给足量的热卡及水分,加强支持疗法,辅以输新鲜血液等,并对合并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治愈24例,治愈率80%,自动出院4例,1例化脓,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DIC。

2 讨 论

2.1 新生儿败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屏障功能差,故易引起发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但大部分表现有发热、体温不升、纳差拒乳、反应差、皮肤黄染腹胀、肝大等特点。有合并症时有相应临床表现。感染途径从本组来看很多为皮肤黏膜和脐部,本组脐炎11例,用不洁布擦口腔,针刺口腔,挑马牙10例,脓胞疮5例,可见新生儿出生后加强脐部和皮肤护理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关健,坚决制止擦口腔、挑马牙的陋习,亦是阻断细菌侵入机体引起败血症的很好的预防措施,因此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卫生宣传,做好卫生保健宣传指导工作。并要求人们加强对新生儿口腔、脐部、眼部及皮肤的护理,从而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

2.3 合理选择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关健 新生儿用药应注意: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应禁用,因丁胺卡那霉素、有耳肾毒性,造成听力下降严重的致耳聋致哑,氯毒素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和引起灰婴综合征,故二者均不宜选用。故此,凡疑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入院后可首选先锋V或头孢噻肟,重者选用新青Ⅱ和菌必治联合治疗,这样可以早期有效控制细菌生长繁殖,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早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42-349.

上一篇:积极应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 下一篇:10例胰腺假性囊肿的CT诊断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