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安全维护

时间:2022-10-27 06:38:07

浅析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安全维护

摘 要:在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数据通信网络的基本内容去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具体的理论创新、实际应用上,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都很好的发展。我们也发现在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要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与准确性也成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网络的安全来加强对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已成为我们时代的要求。笔者以多年研究为基础试图探讨数据通信网络维护与安全相关问题。

关键词:数据通信;通信网络;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1 数据通信网络与网络安全

1.1 数据通信网络

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是数据通信网络主要是指通过双绞线、光纤、无线通道实现的以计算机为信息载体的网络互联的设备集合,在这样的设计安排中我们就可以实现用户在分享上的最大便宜。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数据通信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以及国际网这四种网络类型。其中,局域网在覆盖范围上是最小的,它可以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城域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网,顾名思义就是局限在一个城市之内,距离一般在10km~100km的区域内;广域网是比城域网覆盖范围更大的数据通信网络,距离通常在100km~1000km的区域内;而国际网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一种数据通信网络。这是我们根据地域对其进行的划分,有利于我们有针对的开展相应的研究,实现我们的分类处理。

1.2 网络安全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具体所指安全是指通过网络系统中的各种硬件、软件及相关数据都受到一定的保护,使其免于遭受恶意的更改、破坏、泄漏,保证网络系统能够持续、可靠地运行,这使我们能够实现安全使用网络的关键。

我们在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据通信网络对于事业单位、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全是我们网络应用中十分关键的部分使我们需要积极维护的部分,只有前提保障安全,才能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才能保障我们用户的权益不受损失。

2 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稳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确认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这里我们主要需要关注的就是数据通信的稳定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其对社会的发展有真重要的意义,是需要我们重视的关键内容。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不能直观的发现其经济价值,但是其价值与意义却实实在在的为我们的经济保驾护航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却能够使单位或者是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输与共享,这对于大数据盛行的今天尤为重要,其重大意义在于不仅仅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支持,也能维护经济的健康安全运行。对于企业而言,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决定了通信数据的安全性,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所以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不仅仅能够保证通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定,这是为我们的商业社会竞争提供稳定的支撑,是我们平等竞争的基础。

3 提升网络安全,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维护

要提升网络安全,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维护,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必须从现有的网络条件入手,对现行状况与已全面的分析,给与客观的评价,并且有针对的开展工作。

3.1 对网络安全性能进行评估

数据通信网络的构建与运用主要是为单位或者是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个数据平台,我们要求通过这一平台我们能够实现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最大安全化。只要按着我们具体的安全要求才能实现我们对于现实的技术平台的最优化使用,要确保数据通信网络的可靠性,首先应对现有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基本的评估,使用规范的评估方式对潜在用户群及信息源进行基本识别,这是我们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与基础,是我们信息安全的关键。

3.2 分析网络安全存在的风险

网络安全维护主要针对的是数据信息网中的数据信息、软硬件资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IP地址的伪造及恶意攻击可以使外界人员进入到数据通信网络系统中,对系统数据进行破坏与窃取,如果我们需要确保信息的安全就是要有针对的开展工作予以保护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相关工作信息。对数据通信网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提前分析与查找,通过设置网关限制、访问控制权限避免外界用户的侵入,系统进行分析与判断,开展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根源,予以解决。

4 结束语

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数据通信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主导力量,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将与更多的信息源相链接,这就会更加凸显网络安全问题。提升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维护,使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也将是数据通信行业的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高宏杰.浅析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J].民营科技,2010(02).

[2]李琳.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系统构建技术[J].硅谷,2010(09).

[3]周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2011(01).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上一篇: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下一篇:学生公寓恶性负载识别方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