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

时间:2022-10-27 06:34:23

浅议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

摘要: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中国在现阶段保留死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废除死刑缺乏现实性。我们应实行综合治理,坚持减少和慎用死刑,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废除死刑的阶段。

Abstract:the penalty method.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retaining the death penalty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lack of reality. We should execute integrated processing, reduced adherence and uses the death penalty in criminal law,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value, ultimately achieve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phase.

关键词:死刑 死刑存废 死刑改革

Abstract: deprive criminals of life to death is Keywords: death penalty abolition of death penalty reform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权利的刑罚方法,它是人类几千年刑罚史上一直处于主导位置的主刑。

一直以来,关于死刑保留抑或是废止的问题从未停止过论争,谬误与合理并存、理性与感性同在。其中最为著名的论断依然是1764年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的废除死刑、尊重生命权的见解。“贝卡利亚认为死刑具有残酷性、非人道性和不公正性”。[1]

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死刑这一刑种终究会走向消亡。

据的最新统计:“截止2007年5月,世界上已有89个国家与地区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9个国家与地区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仅保留军事犯罪或者战时犯罪的死刑;至少42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仅有56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对一般犯罪还规定有死刑,并且在过去10年实施过死刑”。[2]

一、我国死刑的法律现状

我国规定死刑的罪名比较多,目前有55个。但“少杀、慎杀”也是我国一贯的死刑政策,因此,我国也规定了相应条款来限制和减少死刑的判处、实施。

1、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我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对象。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这两类人群不适用死刑。在2010年刑法修正草案中规定,对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3、产格限制死刑的执行制度。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第l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

4、严格限制死刑的审批程序。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第2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入民法院判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二、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意义和作用

1、死刑是惩罚和震慑严重犯罪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暴力性犯罪的伤害力和负面影响力相当巨大,如果一国法律仅仅考虑少数暴力犯罪者的生命权而漠视无辜者被伤害或杀戮,则禁用死刑恰恰是对人权的亵渎。”[3]

2、死刑符合民众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宫本英修认为,刑罚的作用有二:一是实际效果,一是感情效果。所谓刑罚的实际效果,即是对犯罪的预防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一般预防与特别预防。所谓刑罚的感情效果,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平复犯罪的被害人及其亲属等的报复心理,其二是作为一种社会公愤的显示,其三是使一般性的报应情感得到满足。[4]

3、死刑能增强社会安全感

三、关于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建议

德国的死刑废除之时有74%的民众支持对谋杀罪判处死刑,仅有2l%的入支持废除死刑;死刑废除后又经过了20年,反对和支持死刑的人数才持平;经过了30多年后,反对与支持死刑的人数比率才达到2:l[5]。由此可见,彻底废除死刑需要民众有个漫长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在我国的现阶段,死刑这种刑罚对正义的伸张、对犯罪的震慑目前仍旧处于主导地位。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稳定、安全的保障,才能为废止死刑提供基本条件。

1、“对非暴力性犯罪应取消死刑。死刑作为最极端的刑罚种类,其适用对象必须遵循两大标准:第一,只分配予所侵害的权益价值不低于人的生命价值的犯罪;第二,只分配于这些犯罪中的最严重者。”[6]

2、减少量刑幅度过大的现象。我国刑法规定的很多条款量刑幅度过大,加之各地的法官素质不同,就比较难控制死刑的适用,容易造成死刑的滥用。

3、对死缓制度进行改革。死缓制度对罪行严重的人暂不剥夺生命,给予其一定的考验期接受改造。我国刑法对死缓犯的实际处罚明显过轻。正常情况下,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不会被执行死刑,最少只需执行14年刑期就可以出狱。笔者建议通过完善立法,对死缓制度进行调整,“被判处死缓的,原则上关押终生。个别减刑或者假释的,最低应关押30年以上”。 [7]

当前我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放在首位。我国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我们应实行综合治理,坚持减少和慎用死刑,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废除死刑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2008年版,P65-71

[2][英]罗杰・胡德.当今世界死刑的地位与使用问题的发展[C],载2007年6月20――21日“死刑改革的全球考察及对亚洲经验的借鉴――中欧死刑项目启动学术座谈会”论文集,P18

[3]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352―353

[4]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中国检察出版杜,2004年版,P288―289

[5]喻贵英,欧洲死刑废除的启示,法学评论[J],2006年第3期,P145

[6]秦颖慧,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7]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上一篇:警察当场盘查启动标准研究 下一篇:高等教育行政工作法制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