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7 06:10:12

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谈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培养 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作为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一、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布置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其创造力。任务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要注意课程整合,不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还要渗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内容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它们隐藏在具体问题的背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它们吸收。每一节课的任务都是导火索,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这个任务,让学生“分析任务―发现问题―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最好由学生自己想和做,教师指导、兼顾学生的差异。例如,在教学《修改输入的文字》中的“查找和替换”时,我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评价带来的变化,要求学生把《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全部替换成“狐狸”,组织学生围绕“替换、全部替换”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另外,布置任务不应单纯地应用在每一节课上,还应针对所讲课程,为学生制定总体目标,并在前一节课上就把目标告诉学生。例如在讲程序设计时,要求学生学完内容时每人交一个小软件或小程序,内容不限,但必须是所学的程序设计的。这样通过类似的“大任务”驱动学生去总体把握所学知识。

二、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用ACDSee6.0软件讲授《图像的效果》一节时,我给学生讲首先要选中图片,并进入编辑模式,然后打开“更改”菜单选项,执行“曝光”命令,学生随着我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命令中的滑块,看到图像发生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都发出了感叹声。在这种气氛下,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锐化”“颜色”等菜单命令带来的图像效果,于是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制作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制作的某些效果的图片保存了起来,留待以后欣赏或使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层次不一,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分层教学很有必要。在上机实习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个别指导,一旦发现有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指导他们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操作任务,根据自愿的原则,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或独立创作。在操作过程中,我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部分增加知识容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四、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要真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知识,还要利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如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来延伸课内的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通过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对学好这门课的信心更强了。

五、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做出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实践操作为核心,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刘若英:当单身榜样变成北京媳妇 下一篇: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助推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