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榆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时间:2022-10-27 06:06:48

推动榆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摘 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榆林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的分析,以解放思想为视角,从多方面探讨了榆林今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 榆林市;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2-01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党的十报告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一项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那么榆林市如何落实十精神,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解放思想?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榆林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现状特点

(一)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1.我市的经济发展是高度依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工业的经济。各类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是我市经济活力的源泉,我市集煤油气盐于一地,质量优良,储量丰富,易于开采,这是我们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先天优势。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又为我市的开发繁荣创造了政策上的优势。据统计,在我市目前的工业总产值中,煤油气盐及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将占到90%以上,而工业产值又占到我市GDP的近70%。因此,是高度依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工业的经济。

2.我市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投资和国外投资,GDP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增长,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极低。据统计,从2001-201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以上;而利用外资规模也逐年加大,从2000年到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6577万美元,引进内资总额达2616亿元人民币。在我市2001-2011年的GDP增长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在60%左右,而与此同时,全社会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只有30%左右。

3.我市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重化工特征明显,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与日俱增,煤电油运的紧张,客观上助长了资源能源产品的价格上涨,使我市在前几年在西部大开发中上马的能源重化工项目如日中天,市场一片繁荣,也就催生了我市GDP的连续1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

4.我市的经济发展是高度依赖内外贸市场交易体系的经济。国内外巨大的能源矿产资源及特色产品需求是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伴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等工程的启动和扩展,我市作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日益巩固,战略地位日益明显。

5.我市经济发展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成本、高生态成本及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经济效益实现的,经济增长中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对GDP的贡献度较低。

(二)从产业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一产业薄弱。表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低,其中“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占比大,但产值受自然天气条件影响大及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导致农业总产值发展不稳定;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地农林牧副渔业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布局参差不齐,内部结构有待完善;市场意识淡薄,农产品品牌建设落后,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弱小,“谷贱伤农”现象频发。

2.第二产业素质不高。表现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高,但工业经济综合效益与国内及国际水平相比水平很低,技术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以粗加工能矿产品为主,缺乏精细深加工高技术含量品牌名牌产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发展工业所吸纳的劳动力相当有限。

3.第三产业落后,质量不高,与我市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表现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小,从2000-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从37%下降为24%,这与国内国际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新兴的金融、环保、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业比重偏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深度、广度不够,内容不全。

二、榆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主要方向与路径

1.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原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建立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创建绿色GDP标准,并用国际流行的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快乐指数等指标引领发展潮流。要确立GDP增长≠发展的思想,片面强调工业的突飞猛进并不利于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不利于协调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协调资本与劳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加剧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矛盾。

2.树立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目标上,要把生产与生活、富国与富民、兴市与富民、富企与富民、中央与地方、国税与地税的关系协调好,重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不仅仅依托资源优势,更主要应加大科技、教育、人才、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深化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演变有一定规律性,我们应结合本国实际,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别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成败经验,科学选择适合国情、市情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做到高瞻远瞩,先人一步。

4.如何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是关键。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而要让企业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使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全面塑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环境和氛围。

5.结合实际,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6.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突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一环。目前的投资过度主要是工业投资过度、城市投资过度,目前的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消费不足。因此,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对此,要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政策,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一体化推动格局,制定一套制度体系,使城乡各类资源要素能充分自由流动的城乡互动、工农对接的新机制。。

7.通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此,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丰富政府服务内容,公开政务信息,大力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通过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执政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败。

8.积极围绕建设“三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集群”,深化“三沿三型”产业布局。构建“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开发沿长城、黄河两大经济带,重构产业布局。拓展“中国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方法,推进榆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在转变榆林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明确现状、把握特点,以十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时落实各项可行和具体的政策措施,积极工作,努力实践,才能促进和实现榆林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数码控 第2期 下一篇:媒体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