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

时间:2022-10-27 05:52:13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

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幅度提高,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已经成为学校、家长及学生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及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69-01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笔者曾在工作的高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问卷的填写采取不记名的形式,从而使问卷结果相对客观真实。问卷内容的设计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依据、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9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

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新时期应届毕业的就业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就业前景的不容乐观

在受调查的本科204人中,有123人在“你人为当前就业形势怎样”中选择“形势严峻,比较困难”占受调查人数的60.3%,而专科受调查的129人中104人表示“形势严峻,比较困难”,占站总人数的80.6%。

整体上,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压力不大”的同学本科生只占27.13%,专科仅占到4.17%,由此项数据看来在就业压力上,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大。

二、择业观上趋向选择大城市,跟专业相关又比较稳定的工作

在受调查的本科生中有24.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锻炼,而有47.6%的学生将就业城市意向定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高发展城市,在“在求职中,对你影响最大的因素”一项中,有32.8%的人选择“地理位置和环境”。在职业的选择上,有52.5%的学生表示会围绕自己的专业择业,有8.3%的学生坚定表示一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在就业单位意向上62.3%的同学定位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只有45.2%的同学表示愿意去民营或私人企业任职,更看重的是“单位的性质和规模”(41.2%),趋向性质稳定的工作,有意向报考公务员的占到16.2%。

专科生的情况与本科生略有不同,因为专科生多为本省招生,有66.4%将就业城市定在武汉,有34.4%的同学表示要去北京上海等一线高发展城市工作,但仅有4.8%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在“是否围绕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的选项中,8%的同学表示“一定会”,52%的同学选择“看情况”。在就业单位意向上也有53.6%的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在求职中,对你影响最大的因素”一项中选择“单位效益和发展潜力”的占到80%。

综上数据来看,毕业生都希望能留在的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能够给施展个人才能提供较多的空间。随着中国加入WTO,许多方面正在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社会带来知识和观念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在迅速发展经济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给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是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学生读大学期间,家庭经济负担普遍较重,毕业后能够找到收入较高的单位,迅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是许多毕业生的想法。三是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广州等信息前沿城市,信息更新比较快,在这些城市发展,虽然压力稍大,但毕竟专业起点相对要高一些,不容易被社会淘汰。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化,必然导致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闲置和浪费,无形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据国家教育部早在2003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175万人,比2002年的123万人净增42.3%,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给已经出现大于需求。

从择业观上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比较重视发展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本科生的专业素养更高,在这方面的体现更突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已经主导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尊重人的个性化,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体现平等、开放、自由的特点,这使得昔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统包统配”压抑的自我意识开始显现出来。大学毕业生注重自我发展,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如果毕业生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而不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目前社会需求的现实,造成择业的困难,这也是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就业信息的网络化

在我系受调查的353名应届毕业生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 56.1%的毕业生选择 “毕业生就业网站”,只有33.1%的学生选择“报纸广播等其他新闻媒体”。可见在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占有较大比重。

同时,毕业生的社会人际资源在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越来越高的重要性,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1.5%的毕业生将“亲友介绍“列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因此,如何指导毕业生积极地看待社会人际关系,并培养学生合理构建利用社会关系的能力等方面的课题要引起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的重视。

就以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呈现出的新特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针对行的做好几点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大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的力度。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分多层次回避就业高峰,缓解集中就业压力。

2.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提前对准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最高限度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才能在严峻的形势下脱颖而出。

3.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加强我系就业网络平台的建设,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人数、报酬、要求、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毕业生随时查阅。

4.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好“毕业生就业招聘会”。

参考文献

[1]卢倩.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D].河南大学,2013.

[2]钱慧.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3]李晓波. 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 商业经济,2004,08:96-97.

上一篇:对提高聋哑学生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考 下一篇:浅谈少儿舞蹈教育普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