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语文阅读课的本真味道

时间:2022-10-27 05:02:27

还原语文阅读课的本真味道

摘 要: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阅读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的教学中,需要还原语文阅读课的本真味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读味”,激情引读激感,保证充足的时间默读促进思考。多一些“品味”,换换词比较品析体会文本用词精妙,换换位体验品析悟出文字感彩。恰到好处的读和品,让语文课散发出醇香的语文味。

关键词: 语文味 引读 默读 品析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依旧存在:有的老师死死握着“工具性”这一标尺,情深味美的文章被不断解剖,被不断分析,文本中优美的词句、丰满的表达屡屡被忽视,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筋疲力尽,感受索然寡味,这样的语文课失去了那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缺少了语文教学人性美、意境美的人文味儿;有的老师特别注重煽情,整堂课一个情境接着一个情境,一会儿飞出视频,一会儿响起音乐,学生往往被音乐感染,被图片陶醉,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揣摩文本,语文课欠缺了字词的玩味,欠缺了入心的朗读,欠缺了好的表达方式的揣摩,这样类似于“思品课”的语文课,缺失了语文的品词析句玩味语言的工具性。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应该是语言学习和情感升华的有机统一,应该是散发浓浓语文味道和凸显语言本色的有机统一,语文课姓“语”。教师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还原语文课的本真味道。

一、让阅读教学中多一点“读味”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准和魅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而这一切都应该是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联系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文本,进行形象再现的过程。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读,又不能蜻蜓点水地只做肤浅的形式读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读、去悟、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学生的读不仅要发其声,而且要知其意、悟其情,这才是阅读的生命,才是真正语文味的阅读。

1.引读激感

教师适机地激情引读,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够渲染和烘托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读奠定情感基础,为文本的理解搭架桥梁。恰到好处地引读极其具有鼓动性和煽动性,能使学生保持不变的激情。在教学《长相思》这首古诗时,我是这样引读的:依依不舍告别了家乡,依依不舍离开了亲人。纳兰起身而走——(生接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多么艰难的行军之旋,多么孤寂的夜晚昏灯,纳兰仍要挺身而走——(生接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还要再一次翻山越岭,还要再一次越过荆棘,纳兰困苦而走——(生接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程程又程程,行行复行行,朝朝暮暮,风风雨雨,纳兰孤寂而走——(生接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在这样多达十余次的朗读中,学生们通过教师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在老师深情的述说中,一次次走入了纳兰性德的情感世界,体会到了纳兰性德的孤寂之心。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师肤浅灌输的,而是在入心朗读中亲自感受到的,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内化得到的;这样的读将文本语言和文本后隐藏的情感杂糅在一起。教师的激情引读,更快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让学生的读有了情感基础,让朗读更入心入境。

2.默读促进思考

热热闹闹形式变换的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静静地徜徉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徜徉在文本意境里,在独具个性的阅读思考中酝酿自己独特的思想。语文味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表演夸夸其谈,而是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亲自品尝语言的味道。学生在默读中,通过“自主感悟”“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个人分析讲解来替代是达不到效果的,靠小组合作几个人唱主角也是不能比拟的。默读学生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静静地走进文本渲染的情境世界,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读,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的深入,促进理解的深入。语文优秀教师谢媛媛曾这样说:“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默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使学生亲自品尝了语文的味道。

二、让阅读教学中多一点“品味”

充满语文味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用心感悟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积累语言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咀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咀嚼好词佳句。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语文课上,我着力引导学生用心触摸文本,紧扣文中的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

1.比较品析表达精准

在比较中品味好词佳句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会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也能得以体现。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对父亲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挖了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第二个对比的句子,“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让学生对比读,体会不同。学生们在对比中马上体会到,把这些数字罗列起来写,更能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之长,挖的过程之艰难,父亲心里的强烈的救儿子的欲望激励他永不放弃,更能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还比如《慈母情深》中,梁晓声写道:“母亲却已把钱塞到我手里了”,我让学生把“塞”换一个同义字,学生换成“递”“送”“交”,学生在对比中马上体会到,“塞”字体现出母亲给我钱的坚决果断,体现出我的不忍心拿钱,体现出母亲着急工作的争分夺秒。

一个有分量的词语,一句有内涵的表达,这些玩味起来,都能体会到作者的一种情感在里面,这样的比较,语言魅力便彰显出来。

2.体验品析知文字色彩

作家的作品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反过来,当我们理解作家作品的时候,也离不开生活。所以有时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得当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老舍的《猫》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我让学生像小猫那样“蹭蹭”我,孩子们一下子体会到了,“蹭”很温柔,“蹭”饱含一种依恋和一种亲昵,“蹭”出了友谊蹭出了感情,“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还比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中,小珍珠鸟竟然趴在作者的肩膀睡着了,“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我让学生也像珍珠鸟那样,放松地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也“咂咂嘴”,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小珍珠鸟的幸福,对主人的信任、内心无限的甜美和无限的安全感。调动了生活的经历,联系了实际的体会,学生就会更快更好地走进文本,想象到当时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语文阅读课姓“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散发出浓浓语文味的醇香。在花样百出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与文本反复接触,去读去品。重视引读,重视默读,重视品词析句,重视玩味语言。语文教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还原语文课的本真味道。

上一篇:让活动进入数学课堂 下一篇:2002—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现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