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与血栓通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2-10-27 03:57:02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与血栓通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 将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滴注血栓通治疗。3个月后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并分析疗效。 结果 治疗组痊愈9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3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7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085—02

大面积脑梗死指的是颈内动脉主干,也包括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其皮质支,和椎基底动脉主干的梗死[1]。该类患者常因大面积的脑肿胀而致颅内压急速增高,从而死于脑疝,是缺血性脑血管死亡率最高者。该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约占脑梗死百分比的10%,由于其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也较低,故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本院对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实验。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70岁,平均53.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者17例(56.7%),其中13例规律服用降压药,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者13例,既往有房颤病史者8例,脑血管病史者12例,糖尿病史者5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69岁,平均54.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者18例(60.0%),其中13例规律服用降压药,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者14例,既往有房颤病史者9例,脑血管病史者11例,糖尿病史者4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意识障碍、呕血、颈强、肢体瘫痪等临床表现。全部患者经头颅CT 1次或2次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0.1 g口服,qi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50 mg口服治疗,qid。并根据病情对症予以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且肌力基本恢复至5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肌力恢复至4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18%~45%,肌力恢复至2~3级;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下,患者肌力无改善;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7%以上,患者肌力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2例出现皮肤紫斑,但尚未停药,症状自觉逐渐消失。抽血检测血小板和血凝四项均正常。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多见于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的梗死,导致脑部的相应区域缺血导致水肿甚至坏死。该病占据整个脑血管疾病的10%~15%[2]。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发生,就会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速增高,甚至出现出血转化。

脑卒中急性期常伴有血压升高,以血压代偿性升高来保证足够的脑血流量,血压的任何波动都直接对脑血流量产生明显的影响[3]。因此,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早期需注意调控血压,在保证脑灌注的同时及时处理过高的血压,这可明显降低梗死区的进一步扩大及加剧颅内压升高,可能会减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4],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脏病或高血压史,一些患者或有糖尿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史。诸多因素均可导致血管壁的破裂,血液成分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尤其是由于房颤所致心脏内附壁栓子的逐渐增多,一旦由量变导致质变,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则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发生出血性转化。该动脉已产生缺血性的变化,血液便可自病变由血管露出,而进入原来的缺血梗死区域,从而导致缺血区的血流重灌流,继而造成该区域继发性出血,便形成出血性梗死,占脑梗死的18%~42%[5]。梗死后的第2周是出血性梗死的高发期。临床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出血性转化,即抗凝药物的恰当使用和溶栓治疗的应用[6]。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2] 钟源乐,陈俊抛,刘亚杰,等. 脑血栓形成合并高血糖死亡患者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20(5):64.

[3] 许风雷,李翠萍,热依汗,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3(1):32—33.

[4] 高福玲. 阿司匹林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体会[J]. 中华名医论坛,2005,8(2):52.

[5] 曲均庆. 临床药物治疗法[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89:6.

[6] Hacke W,Schw S,Horn M,et al.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arritory infaraction;clinical courde and prognostic signs[J]. Arch Neurol,1996,53(4):308—315.

上一篇:食管癌患者手术室BPD护理路径效果研究 下一篇:欧普乐喉罩在腹腔镜手术中的通气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