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教学

时间:2022-10-27 03:30:53

如何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课时,教师把这节课的目的要求提出来,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整体呈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自主参与 生活化

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标的实施,迫切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必须使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动力,才能有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愿望。而高中数学知识中充满了抽象的思维和繁杂的计算,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把抽象变形象,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以下是我在多年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我对于每一节数学教学内容,都仔细思考教学目标,并加以准确定位,使之切合学生的接受实际,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对话,对他们提出“你怎么知道?”或“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对预定目标的每一个反应作为推动学生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对于“等比数列”一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这显然不具有教学中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把目标细化为“通过自读和类比等差数列获得等比数列的‘表象’概念;通过讨论理解等比数列的函数实质;通过操作掌握等比数列概念的应用”,围绕细化目标,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则教学目标易于得到落实。在讲解高中数学新知识的时候,依照学生在数学认知方面阶段性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强调并发展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情施教。在实施目标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被动式”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式”学习。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比如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问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体现。学生回答有,道路尽可能修直,过马路时,尽管有地下通道,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横穿马路等例子。又如,在学习了数列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下面几个问题:《买哪家的电视机合算》、《按揭贷款购房研究》、《家庭理财研究》中选择作业内容,通过作业的设置,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探索的愉悦,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数学建模问题如“投资买卖”、“手机付费”、“分期付款”、“教育储蓄”等问题都贴近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数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维持学生精神集中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上课时,教师把这节课的目的要求提出来,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整体呈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授概率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有10000张有奖储蓄的奖券中,设有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从中买1张奖券,中奖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了解问题的解法,从而流露出迫切希望教师教给他们知识的心情。除了问题情境,也可以是故事情景、悬念情景、生活情景等,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情景,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吸引学生学习

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它融合了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有过硬的教学水平外,更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明确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清楚各自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及为什么做,由“教师中心论”发展到“学生中心论”,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尽量寻求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轻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是愉悦的。

五、锻炼思维、活跃思维,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数学教学方法,变数学课堂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园地。鼓励多种方法做题、多种形式提问;要求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打破定势思维,树立开放的、新颖的、不拘常规的理念;鼓励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问题空间,激发了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充分释放。课堂上,多提供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从答题的准确性、计算的快速性、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等都可找出这样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发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合上述观点,教师应该从以上观点出发,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入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5(07).

[2]刘秀珍.新课程目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

上一篇:挖掘文本资源,实现优效练笔 下一篇:中学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